中国学人培训材料

信仰系列①

信仰问题解答(一)

远志明等

前言
第一课 上帝
  是否有上帝?
  如何证明上帝的存在?
  如果有上帝,上帝是谁?
第二课 圣经
  圣经真的这么可信吗?圣经是人的著作吗?
  圣经的手抄本可靠吗?
  圣经的神迹和预言可信吗?
第三课 罪
  圣经说:“世人都犯了罪”,我从未作奸犯科,为什么就称我是罪人?
  为什么一个人信主之后还会犯罪?
  我如何避免犯罪呢?
第四课 耶稣
  耶稣是神话?真有其人吗?
第五课 信
  先懂再信,还是先信再懂?
  什么叫做“信”?
第六课 心理寄托
  基督教信仰是一种心理寄托吗?
    一、心理现象
    二、心理需要
    三、心理创造
    四、心理效果
    五、内心的改变
第七课 基督教的独特性
  基督教有何特别之处?
  基督教强调,宇宙是独一的神所创造;既是如此,为何仍有许多人不相信基督教?
  宗教都有崇拜的对象,为何基督教反对人崇拜所谓的“偶像”?
  史前文化披露人类早期的宗教活动,这说明了宗教在历史中不断演变的事实。请问基督教是否也有类似宗教演进的过程?
  信仰基督教是否会抹煞人的激情与灵感?
  基督教信仰所产生的敬虔情愫,和崇拜时肃穆的气氛,是否可以与客观的事实毫不相干?
第八课 科学与信仰
  科学与基督教信仰的关系是彼此对立?互不相干?或可以相辅相成呢?
    一、什么是科学
    二、什么是信仰
    三、科学与信仰的关系
答案
  第一课 上帝
  第二课 圣经
  第三课 罪
  第四课 耶稣
  第五课 信
  第六课 心理寄托
  第七课 基督教的独特性
  第八课 科学与信仰

前言

  进行信仰问题解答前,首先需要提出:讨论信仰问题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无论提出问题或解答问题,都是在理性的层面上,而信仰是灵性深处发生的。但讨论又是必要的,因为讨论过程就好像清路机,将一些似是而非的偏见、成见、短见揭露出来清除掉,目的为要引人走向神,走向真理。对中国学人来说,这种讨论尤为重要。只是我们在讨论中要清醒知道,信仰并非知识、学问,而是心灵的感动,最后还是要倚靠圣灵的带领,以祷告、关心、爱心的手将人引到神面前。

第一课 上帝

是否有上帝?

  我是大陆赴德的留学生,看到身边有不少朋友变成了基督徒,有信仰作为精神支柱,我很羨慕。可是真的有上帝吗?我为什么从未见到?怎么能让我们这些无神论者相信上帝的存在呢?

  没有人能真正证明有一位上帝的存在──我是指,用人们通用的定性定量分析及完整描述的方式。我没有能力叫神现身给你看:头上发着光环站在你面前,使你得以用肉眼看见──除非上帝自己愿意。

  可是,是不是不能用这种方式证明的事物就不存在,或不可信呢?我看未必。当你的女儿要你证明你“爱”她的时候,你完全无法用“科学”的方式向她证明:你既不能把你的“爱”从心里掏出来放在手掌中端给她看,也不能当面把“爱”放在天平上秤秤,好让她看到刻度真的有变化。你只能提醒她:上一次你划破手指时我是如何心疼地把它含在嘴里;前一个星期你想吃某种冰淇淋时我跑遍全城为你买;两个月前你生病时……你的女儿多半会被你说服。为什么?因为这些证据虽然仍不足以严格地证明你爱她,却似乎都极其偏向那一方向。

  在“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上也是如此。举头仰望广袤的穹苍,你看到了什么?璀璨的星空、秩序井然的宇宙;低头俯视内心,你看到了什么?爱和道德律;再转头看看周遭:自然界各按其时成为美好,人类社会中虽有邪恶,但正义最终得到伸张,善良总有报偿……这一切是否已使你认识到,这个世界不可能是偶然的,这个世界有目的、有理性、有公义,还有爱……黑洞收缩和粒子碰撞产生不了这些属性,这些美好肯定是一位超越的创造者赐予的。

如何证明上帝的存在?

  上帝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用科学证明,我凭什么相信神?

  上帝是否存在,确实不能用科学实验的方式来证明。不过,这既不是上帝的过错,也不是科学实验的过错,而是那些决定把科学实验作为手段,检测上帝是否存在的人的思维方式出了偏差。

  科学实验的对象是什么?是物质世界;科学分析的基础是什么?是人的理性。

  可是,上帝是什么?不管是信还是不信的人,都会同意上帝这个词即代表超越人和自然界的神的含义。神超越物质,也超越人的理性和智慧。换句话说,神根本不属于科学证明的范围。所以,想用科学证明上帝,简直像用嗅觉判断色彩──用错了器官啦!

  又有人说,既然上帝看不见、摸不着,又无法用科学证明,我总不能闭着眼睛信吧?我凭什么信神呢?

  凭你的心灵啊!看东西用眼睛,听声音用耳朵,认识上帝要用心灵──那才是正确的器官。你虽不能用科学去证明上帝,却可以用心灵去体验神。

  你可以去读圣经──不是像以往一样抱着先入为主的态度,而是为了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基督信仰。你还可以去教会和团契,听听基督徒的见证,增加一些对基督徒信仰生活的感性认识。或许有一天,你忽然感受到:如果有这么多和我有相同文化背景、同等知识程度的人,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经历上帝,那么我也能!

  那时,我就会建议你,不妨做这样一个探索式的祷告:上帝啊,我看过了圣经,也听到了不少基督徒的见证,我希望能更多地了解祢、体验祢,求祢按照祢的方式来启发我。

  我相信任何人只要不固执地一昧拒绝,上帝的光就必会照进他,把他的心充满。

如果有上帝,上帝是谁?

  我接触到“上帝”这个词已经有不少日子,好像对基督徒而言,“上帝”就是“完美”和“全能”的代名词。“上帝”真的是这个含义吗?真有这样的上帝存在吗?

  你说得很对,上帝代表了“完美”,代表了“全能”,代表了一切“好”的东西。倘若“上帝”不是这个含义,倘若上帝也和人差不多,有好的方面、有坏的方面,有的事情能做、有的事情则力所不能及,我们还敬拜神干什么?人世间从来没有产生过完美和全能,人却创造了这些词、心中有这样的概念,为什么?就是因为人的灵性知道,完美与全能是存在的,在上帝那里。

  上帝是谁?神的本体可以透过神的名字“耶和华”(Yahweh)表现出来。神宣称说:“我是我所是的(I'm who I am)”,意即“我是自在者;我是自有永有的。”

  上帝的本质是灵,是至高神圣的灵,神被称为万灵之父。耶稣在向撒玛利亚妇人形容神时说:“神是灵,所以拜神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神。”(约四24

  神是无限的。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主,所以神超越所有被造物之上。神既不受自然规律,如生与死的束缚,人类也不能单靠逻辑思维理解神。神在时间上是“永恒”的,在空间上是“无所不在”的,在知识上是“无所不知”的,在能力上是“无所不能”的。这已经完全超越了人的感性和理性经验范围,所以人认识神光靠理智是不够的,还要凭信心。

  我们常说上帝是有位格的,意即神是有自觉性、自决性、有智慧的生命本体。神有很多属性,例如圣洁、慈爱、公义等,神的每种属性,可以说是由神子民的处境引发出来,神藉以彰显自己。例如,在人的痛苦中有神的怜悯,在人的不配中有神的慈爱,在人的灾难中有神的恩典,在人肯忏悔时有神的宽恕……。因此,上帝属性的内涵是无限量的:神的恩慈不会多于神的公义,神的怜悯不会少于神的圣洁……因为神有全然丰盛的本质。

  “上帝是谁?”这个问题与我们无关吗?不,上帝既超越我们之上,又贯乎我们之间,也住在我们之内。“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神。”(徒十七28)你如果用心灵和诚实呼求神、敬拜神,必能体尝神丰盛奇妙的本质。

作业:

.请从罗马书一章;希伯来书一章;诗篇十九篇;约翰福音十四章;约翰壹书四章和提摩太后书三章的经文中,找出哪些经文指明人认识上帝的几个途径:

  1. 从大自然的奇妙  (罗一;诗十九)

  2. 从圣经的启示  (来一;提后三)

  3. 藉耶稣基督  (来一;约十四)

  4. 从认识人性的败坏  (罗一)

  5. 从基督徒的爱心和行为  (约壹四)

.若有人向你提出:“上帝能不能造出一块神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这问题,你要如何回答?

第二课 圣经

圣经真的这么可信吗?圣经是人的著作吗?

 我看到圣经在基督徒眼里有绝对的权威,不仅口头引用,而且内心百分之百地相信。圣经真的有这么可信吗?圣经明明是人写的,为什么说是上帝的话?当今有不少信教的人根据圣经预言要坐飞碟升天、耶稣何日再来,都一再失信。可见圣经里预告的,也不那么准确啊!

  “圣经可信吗?”这个问题,是基督教信仰中最具根本性的问题之一。因为圣经对基督徒而言,不是有空时才翻看的消遣品,而是生命的基石,是我们行事为人的准则。若不搞清真假就信,岂非迷信?而事实上,探求的结果是:越探越真,越想越信。

  让我们来看看圣经是怎样成书的。

  圣经分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旧约有三十九卷,新约有二十七卷,共六十六卷。考古学证明,旧约完成于耶稣诞生前数百年至千年,例如摩西五经(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完成于公元前1400年左右,新约则完成于公元一世纪末,所以新、旧约的写作历时1500年左右。

  圣经中的各卷书均是独立写成,写成后即在各犹太会堂及基督教堂传读。到了公元前250年左右,犹太大祭司以利沙从犹太十二支派中各选出六位译经长老,聚集在亚历山大城,将希伯来文旧约译成当时流行的希腊文,这就是著名的七十士译本。到公元70年,当圣城耶路撒冷将被摧毁之际,犹太人召开了高级会议,正式确立旧约正典三十九卷书。而在公元382年及公元397年的两次著名会议上,则确立了新约正典二十七卷书的地位。

  圣经的执笔者有四十几位之多。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职业、身分也不同。有的是政治、军事领袖,有的是君王、宰相,有的是犹太律法家,有的是医生,还有渔夫、牧羊人和税吏。有的写于战争危难之中,有的写于太平盛世之时;有的完成于皇宫内,有的则在牢狱或流放的岛上……。这些在时间上跨越了千年的作者们,并不知道这些书卷日后会被汇编成册,成为新、旧约正典。然而,当人们把这六十六卷书汇在一处时,这些跨越时空写成的作品,却呈现出前后呼应、和谐一致、浑然一体的风貌来,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穿过千年的时光,操控着每位作者手中的笔,使这些作品,超越了作者身为“人”的有限性,成为宏篇巨著圣经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这奇特的连贯性、整体性,恰好表明了是神的手在操纵一切,是神的灵贯穿始终。

  因为新、旧约六十六卷书的写作、收集过程均涉及到人的方面,所以似乎人是圣经成书的关键。但实际上,圣经的内容是神默示的,神藉圣经启示自己。新、旧约各卷书的作者在神的灵促动下,以各自的特色和风格、却是不折不扣地写出了神的话。所以这六十六卷书写成时就是正典了,而且神的子民、各地的会众早已公认这些著作是神的默示。人的订定,只是一个公开的“正式追认”。

圣经的手抄本可靠吗?

  老说圣经是神启示人所写的,但今日所看到的圣经已不是当年作者的原稿,而是根据手抄本印成的,我们怎能确知圣经在漫长的传递过程中,没有掺进千万个有意与无意的错误?

  在圣经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印刷术尚未发明,一切都靠手笔抄写在蒲纸或动物皮上。古犹太人写圣经时极其慎重,如要抄写一卷书,先要计算该书有多少字,抄时一发现错处,全书都要烧毁。他们如此小心翼翼,以至今天圣经仍能保持全貌。

  1947年的一个春日,一位名叫穆罕默德的牧羊人,在死海附近荒凉的昆兰(Qumran)废谷附近,因追寻迷路的山羊而偶然察觉到一个从未见过的山洞。出于好奇心,他随意地将一小石块抛入山洞,岂知远远传来瓦瓶打碎之声。他匆忙找另一位牧羊人同往洞穴,在黑暗之中摸索,竟然找到几个高达二尺的古旧瓦瓶。原来瓶内收藏有形如小木乃伊的卷形物。

  这两位牧羊人辗转将寻获的皮卷带到伯利恒城,准备用二十英镑卖给一位古董商,但却遭到拒绝。

  后来,他们得到一位叙利亚商人的指引,将其中四卷卖给马可寺院的撒母耳主教,另外三卷卖给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苏勤尼(Sukenik)教授。当时正值巴勒斯坦爆发以色列独立战争。撒母耳主教拖延至19482月才找到耶路撒冷美国东方研究学院的特勒费(Trever)代理院长。后者说服主教让他将全部古卷摄影,把照片寄给举世闻名的考古学家威廉奥伯莱(Albright)博士。他很快就认定瓦瓶里原来收藏有历史上最古老的圣经书卷。这些书卷是在主前二百年至主后六十八年由死海岸边的一班古修士手抄的希伯来文经卷。

  195356年间,考古学家继续在昆兰十一废谷中找到了五百多份希伯来文古卷。除了以斯帖记外,所有旧约圣经古手抄本都被发现了。

  死海古卷的发现,不但使我们知道今日我们所拥有的圣经,与耶稣出生前所用的圣经完全一样,更确定了圣经在过去的传递过程中,没有参插任何人为的错误与删改。

圣经的神迹和预言可信吗?

  很多人不相信圣经,是因为圣经里记载了许多神迹奇事:童女生子、死人复活、五饼二鱼……。“这简直是荒诞。”你也许也会这么说。

  且慢,当你说这话时,你是否意识到,你在逻辑上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你根据自己不能行神迹、周围的人不能行神迹,便推论出“神迹可能不存在”,继而推论出上帝也不能行神迹的结论来。这样的逻辑思维,你看是合理的么──尽管或许有千千万万个人都采用了这种思维方式,却恰好反应了人本身的有限性。神迹就是神的作为,在神岂有不可能的事吗?

  “天地都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可十三31)许多世纪以来,圣经饱受质疑和反对,著名学者兰姆说过:“没有任何一本书,像圣经这样被宰割、被考察、被查缉、被诽谤……。有哪一本书曾经经历这么多的集体攻击?人对其中的每一章、每一节、每一行、每一个字都不肯轻易放过?然而,如今圣经仍为数以千万计的人所爱、所读、所默想、所传扬,而且乐此不疲。”

  圣经的真实性,还从它预言的多样性、准确性和独特性表现出来。圣经中每四节经文中就有一句是预言性质的,另外还有一千多个独立的预言。上帝藉众先知预言个人、民族、城市、国家几百年、几千年之后的事,而这些事在历史上都验证了。我们只举一个例子作详细说明:

  地处地中海东岸的古城推罗,曾是世界著名的航海、商业中心。由于当时的居民腓尼基人罪大恶极,神通过先知以西结预言说,推罗城将受到多国的攻击,财物被掠,城垣、房屋被毁,城中的石头、木头、泥土都将被抛在水中,使之成为净光的磐石,作渔夫晒网的地方。(结廿六)同时,明确说明此城不会重建:“我必叫你令人惊恐,不再存留于世;人虽寻找你,却永寻不见。这是主耶和华说的。”(结廿六21

  果然,推罗后来先后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及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攻破,老城的土、木、石均被抛入海中筑堤。风雨洗刷后,昔日奢华的城市只剩下裸露的磐石,终成为渔人晒网的地方。后来推罗城虽有重建,但很快又遭覆灭。公元1291年被回教军征服、摧毁,推罗城从此永远消失了。从尼布甲尼撒攻城(公元前587年)算起,历经一千多年的沧桑,圣经中对推罗城的预言完全应验了。

  这是一个极不平常的预言。首先,预言一个城市不得重建是十分冒险的,因为很多城市被毁后都重建了。其次,古推罗城中有一个叫瑞斯兰(Reselain)的大泉水,当初全城的淡水全靠它供应。如今此泉仍源源不断涌出泉水,直流到海里(有人估算每天大约一千万加仑)。这些淡水足够免费供应一个现代化大城市的需要,是建筑城市最理想的地方,因此推罗城重建的可能性相当大。如果推罗城被重建,预言就落空,圣经也就不那么可信了。然而,今天的古推罗城仍是一块供渔夫晒网的净光磐石。第三,在预言推罗的同时,先知以西结还预言了地中海东岸另一座古城西顿的命运,“使血流在他街上,被杀的必在其中仆倒,四周有刀剑临到他,人就知道我是耶和华。”(结廿八23)后来西顿果然屡遭刀剑、血腥。但神没有预言西顿要被消灭,故西顿劫后重建,到1975年时有四万多人口。这两座古城相距仅几十哩,圣经预言的精确和准确性,确实无与伦比,令人敬畏。

  旧约中还有关于耶稣基督的三百多个预言,在新约时代,无一差错地应验在耶稣一人身上。圣经预言的种类之多、时间跨度之大、准确性之高,是远超过人的智慧。圣经中的预言,若有一处错误,都能成为人的把柄,被攻击为不是神默示的。可是,至今,还没有人找出这样的错误──因为上帝不会出错。

  至于那些称耶稣将于2000年降临地球,本世纪人类将要毁灭,人可以用服毒、坐飞碟或蹈海的方式升天的种种说法或做法,都是没有圣经依据的。有的是误解,有的则是误入歧途了。

作业:

.旧约圣经中有关耶稣基督的预言,共有333处。请找出其中有关耶稣降生的地点、童女怀孕、受苦及死亡的经文。(参看弥五;赛七及赛五十三)

.圣经对你个人及历代的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第三课 罪

圣经说:“世人都犯了罪”,我从未作奸犯科,为什么就称我是罪人?

  谈到罪,很多人会理直气壮地问道:“我不偷不抢,没有杀人、放火,从未被判刑,何罪之有?!”从世俗的观点看,此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没有触犯社会刑律、或触犯了但未被他人发现、甚至虽然触犯了刑律而出庭受审,却因律师辩护有方而推翻起诉的,都算无罪。人们这里所讲的乃是刑事犯罪(Crime),然而圣经中所讲的罪远较世俗罪的含义深广。

  圣经中讲的罪,按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的含义都是“未中鹄”,或射箭没有射中红心;也就是说,所谓罪,是指人无法完全达到神的道德标准。神对人在道德上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以色列的伟大先知摩西从神那里领受的十条诫命:耶和华是唯一的神;不可拜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当记念安息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别人的房屋、妻子、仆婢、牲畜并他一切所有的(参见出廿217)。

  新约的作者指出,“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了。”(雅四17)在这种意义上,应该做的不去做,是消极地在犯罪,即亏欠就是罪。这些作者也指出另一种犯罪的表现,“凡犯罪的,就是违背律法,违背律法就是罪。”(约壹三4)这种罪乃是人用言行直接对抗神的诫命,是所谓“积极犯罪”,如,不顾许多确据、故意不信神,和一切恶行和不义。使徒保罗尖锐地指出,“他们既然故意不认识神,神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他们虽知道神判定行这样事的人是当死的,然而他们不但自己去行,还喜欢别人去行。”(罗一2832

  平心而论,谁能说自己与这些消极和积极的罪不沾边呢?达不到神的道德标准的人,虽不一定触犯世间刑律,在神眼里仍是罪人。

为什么一个人信主之后还会犯罪?

  信了耶稣,圣灵内住,新生命就开始了。这新生命是圣洁的光,将旧生命的龌龊照得一清二楚。每当旧生命凭着巨大的惯性蠢蠢欲动时,新生命立即敏锐地觉察到,并且尽力制止。但是,人若不像活祭一样,已经全然献给了神,新生命在自己里面难免弱小,旧生命有可能从意念到行为,重新犯罪。这时,会有十倍百倍于信主前的罪疚感发生;这是好事,这是新生命的能力,是圣灵的声音。接下来,一个顺服圣灵引导的基督徒,会以十倍百倍于信主时的敬畏痛悔之心,重新认罪悔改;而一个不顺服圣灵引导、却用“犯罪难免、无妨救恩”来自慰的基督徒,就会失去痛悔的心;即便认罪,也清淡许多。显然,前者旧生命发作的能力会越来越小,新生命的活力会越来越大,直至成为“新造的人”;而后者久而久之,就只能活在“难免犯罪”的境况,在新旧两种生命之中痛苦挣扎;更有甚者,实际上只是活在旧生命的样式中。

我如何避免犯罪呢?

  一个基督徒,罪性仍在,它指挥旧生命(旧的知、情、意),滋生罪念。罪念一生出来,圣灵的亮光立即就会认出:这是罪念!并命令说:不要顺从它!于是,战斗在这里打响。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一般情况下,只要顺服圣灵,罪念就会败北、消失;当罪念来得突然而强大,我难以平静自如地对付时,便立即转心向神(不再面对诱惑者),祷告,让主耶稣来掌控自己。我体会这正是保罗在罗马书七章结尾表明的经验。到第八章,保罗便确知自己是靠着主耶稣,顺从了圣灵的律,败坏了属乎肉体血气的律。

  一定有人想起主说“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主在这里强调的是,罪念也是罪,要把罪念当成罪行去对待,因为不被战胜的罪念必然产生罪行。胜过罪,不是指消灭罪性,如果是这样,无人能胜过罪;胜过罪,是说战胜罪念,消灭罪行。所以,一个真正的基督徒,第一,绝对不犯罪行;第二、靠神战胜罪念(罪念日见寡淡,心灵日见纯净);第三、恨恶警觉罪性

  保罗写了他与罪念的争战和得胜;耶稣在旷野时,魔鬼也是将试探的意念放在神心里,却被神战胜了。记得有两个大陆姊妹说,罪念就是魔鬼的试探,只要严肃对待,靠神的话来拒绝,就是得胜了。

  基督徒若允许罪念长成罪行,就是明知故犯,后果惨重。主曾说要“将绊倒人的沉到海里”,又说“亵渎圣灵的不得赦免”。基督徒的罪行,常常是在罪念滋生时,听到却不遵从圣灵的命令,以致酿成行为,结果是将别人、尤其是慕道朋友绊倒;因为他的罪已经由内向外、由隐到显,不仅向神败坏、也向人败坏了。

作业:

.读完本文后,请列出圣经论及“罪之基本定义”的经文。

.请从新约圣经罗马书找出保罗教导“如何战胜罪念”的经文。

第四课 耶稣

耶稣是神话?真有其人吗?

  真有一位耶稣──上帝的儿子──在历史上出现过吗?抑或是后人的杜撰、想象?

  耶稣在人类历史中出现过吗?尽管不同立场的人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但是,我们可以找到大家都认同之处,作为起点,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一般的历史学家和西方人,根据(一)罗马史学家的证据;(二)犹太人的证据;(三)考古学的证据,都同意:根据史书记载,在大约二千年前,有一个出生在犹太的伯利恒城,又在拿撒勒城居住过的人,名叫“耶稣”,神确实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存在过;而且后来世界各国把神出生的那一年,规定为公元元年。其次,我们也知道神必定是一位超常出众的人,否则神的影响力不会持续这么久、范围这么广。第三,神在耶路撒冷被罗马人处死。第四,也是毫无疑问的,神的跟随者成立了一个新团体,开始传福音(即“好消息”)。这福音是关于耶稣所说的话和做过的事。

  所以,我们同意耶稣存在过。这在今日已证据确凿,毋庸置疑。

  若是耶稣真有其人,那么神顶多是伟人、圣人或是像神的人。怎样会自称是神,又说是神的儿子?这不是“神话”吗?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人”与“神”的位格界定是十分含糊的。“人”可以“神格化”,以至于可以代替神的位置;同样,神也被人为地“人格化”了,神似乎成了可以被人随意评判的对象。这种特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了相当多的人在认识神时的困扰。

  若耶稣仅仅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而不是神,那么,接受神或不接受神就都没有什么关系了。世人所缺少的不是“榜样”,乃是把“善”活出来的那种生命的“原动力”。这种“原动力”不是哪一个“人”可以加给别人的,而是神生命中的一种“特质”。一个接受了神的人,生命中就有了神加添给他的“特质”,他就能或多或少活出神的样式。

  耶稣在世时,身份卑微,神是个木匠,可是神却影响了整个人类历史,改变了无数人的生命。这个世界上有大约百分之七十的著名科学家是神的信徒。若神不是神,这一切就太不可思议了。

  耶稣是神的儿子(“儿子”在原文有两个字:① teknos──指从父母而生的孩子;② huios──指承受产业的后嗣。圣经每次提到主耶稣时都是用huios,从不用teknos)。神死后三天复活,这是历史上确曾发生过的事情,证明这件史实的人证、物证俱在。远的,有圣经为证,有亲眼见神复活的门徒为证;近的,有无数基督徒生命生活的见证。耶稣当年只有十二个门徒,如今神的门徒遍及全世界。世界上有哪一个人有如此大的影响力?神是人,一个卑微的木匠?还是神,一个主宰全人类的超自然的力量?哪一个答案更合理呢?

  因此,耶稣自称为上帝的儿子,说人们看见神,就是看见了上帝。这意味着只有三种可能:一.耶稣疯了;二.耶稣是一个骗子;三.神确是真神。

  但是,疯子不会有清醒的头脑、超人的智慧及正确的逻辑,讲出那些哲学家都想不到、却连最底层的劳苦大众都听得懂的道理来。同时,人们也很容易辨别一个人是否精神错乱,或心态不平衡。可是,和耶稣同时代的人中没有任何人认为神疯了,或称神为疯子,没有人因神是“疯子”可怜过神。罗马当局按清醒人的标准审判神,神最后也以一个清醒的人的形象被处死──而一个疯子,是不必受这些苦的。

  那么,神会不会是一个骗子?可是,神是一个什么样的骗子呢?神教世人爱一切的人,甚至是仇敌;神召罪人悔改,神自己却赤着脚一无所有,甚至没有“枕头的地方”。最后还要如神自己一早所预言的那样,受许多的苦,然后被杀。这样的“行骗”,又有什么意义呢?

  或许有人说,神是善意的,是至圣贤哲舍己为人、普度众生。可是,接下来又怎么解释神所行的那些神迹奇事呢?神做了古犹太人在几千年前预言的、一切“弥赛亚(救世主)”该做的事。神医治有病的、瘸腿的、患血漏的、长大麻疯的,神使瘫子行走、瞎子看见、死人复活。最后,神本人从死里复活。神复活后,先是一两个人看见,接着是一打人,然后更多,到最后一次,甚至有五百人看到神活生生地站在面前。神又吃又喝,还准别人摸神的钉痕。

  为什么神能行这些奇事呢?其实,往深处想一想,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耶稣的所作所为超越了人的智慧和经验范围,人被自己的有限性困囿了。

  有人因为自身的有限就否认耶稣和神迹的存在,有人则因为人类的有限就更加渴慕神。你认为哪一种人才是有大智慧的呢?

作业:

.请从约翰福音五章;十章;约翰壹书五章,找出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也就是上帝)的证明。

.“耶稣不单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请从新约四福音书列出耶稣表现出人性的经文。

第五课 信

先懂再信,还是先信再懂?

  我对基督教信仰很感兴趣,常提出很多问题。有些基督徒或传道人无法解答我的问题时就会说:你不可能靠理性全弄懂的,要先信了才会懂。但我如果不先弄懂了就信,岂非迷信?难道理性与信仰是相冲突的吗?

  认为理性和基督教信仰不能相容的人,通常有两种成见:一种是对信仰认真,“在没有完全弄懂之前,我不愿意轻易相信”,一种是“基督教的信仰根本不合理性,我不愿浪费时间去了解”。第四世纪的神学兼哲学家奥古斯丁把这两种成见归纳成一个很简单的问句:“先懂再信,还是先信再懂?

  先看问题的前半:我们可不可能完全懂了再信?这一半比较简单,因为信仰的主体是人,对象则是创造以及主宰宇宙万物的神,所以信仰可以说是人对全能神的接受、信赖和依靠,而不是人对人那种对等的关系。神无限,人的理智有限;神既然无限,就不是人有限的理智可以完全了解。

  另外从人的角度看,理性也不是人的全部。人除了理性,还有感性,以及圣经所提的灵性。人生许多重大的决定,像婚姻、选择专业等,往往感情的因素重于理性的考虑。感情的因素,甚至还常常重要到无可理喻。有个诗人不是这样叹息过吗?“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而神更不只是一个道理,神是有意识、可以和人建立关系的神。基督教的根本要义,就是透过耶稣基督,和神建立这种关系。就像一个朋友,如果你只是客观的从他的履历表或别人的介绍了解他,你不可能真的认识他;同样的,要真正地认识神,我们不能只靠了解有关神的知识。

  所以,一方面我们不可能在理智的层次上完全了解无限的神;另一方面,光凭理智上的了解,我们也不可能真正地认识这位有个性的神。套句数学上的术语,理智不是信仰的充分条件。

  但这不表示理智不是信仰的必要条件,或者说基督教的信仰必须不顾理智而盲目地接受。相反的,真正的信仰,必须有理智的支持,否则不是信仰,而是迷信。

  这怎么说呢?一方面,在一些“超理性”的前提之下,基督教的教义并不违背理性。任何有组织、有系统的学问,都必须建立在一些明明可知、却无法证明的前提上(称“公理”或“假设”)。如几何学里“两点之间最短的是直线”这个道理,就不是经过逻辑证明出来的定理,而是一个大家都接受的假设,很多几何的定理,就是靠着这个假设导出来的。社会科学更是如此,像经济学一开始就假定人生以追求财富为目的,多一块钱,一定比少一块钱来得好。这个道理无法证明,但若不先接受这前提,其他经济学定理就推不下去了。在这个层面上,基督教教义也是如此,它建立在“神存在”,以及“神会向人启示”这些前提上。这些前提虽然不能直接证明为真,但历史上多少人试过,也没有人可以证明为伪。这类道理,哲学家洛克称为“超理性”,接不接受,都凭个人的信心。基督徒能够接受,不但凭信心,也凭宇宙现象里很多间接证据,以及自己主观的经历。基督教神学,除了这些“超理性”的前提外,用的逻辑推理方法和普通的人文科学并没什么两样。所以基督教信仰,并不需要,也不能像迷信一样地盲目接受。

  另一方面,上面说到人不可能完全了解神,所以真正有关神的道理,必须来自神;这种神对人的启示,记载下来,就是圣经。神要人了解神,并没有要人用违背理智的方式去了解,所以圣经本身的道理前后一致,而且提供了宇宙起源、人性善恶、生命意义等一套全面的道理。这些道理,是可以、也必须用理智去了解的。

  谈到这里,好像可以有两个结论:一是我们不能全懂再信,一是我们不能完全不懂就信。理性与信仰最好的调和,是先要对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有所了解,了解到一个程度,就要信,否则永远停在一个地步。就像古诗所说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信之前,对于神的事,好像在楼下的人,脚尖踮得再高,也是看不清楚。但是信了之后,就像到了楼上,眼界一宽,对神的了解,会有飞跃的进展。这就是奥古斯丁所说的“你们要了解,才能相信我的话;你们要相信,才能了解神的话。”既然是神的道理,就会有理智所不及之处;理智的穷处,就是信心的起点。

什么叫做“信”?

  信是有时空内涵的。

  有空间内涵:信是有内容的动作(信耶稣所是、所传、所行、所求)。

  有时间内涵:信是连续性的动作(信守不渝;什么时候犯罪,那时就是不信)。

  人说信耶稣,就赦免其罪,是否投机取巧?就如希特勒这样罪大恶极的人,若是临死前说信耶稣,就可得赦免,不受罚而上天堂吗?

  何谓信耶稣?信耶稣其意味是很深的,可是我们传福音时常说只要一信,就可上天堂,把中间的环结都去掉了。其实由信耶稣到进天堂中间有好多环节,要真正的悔改、认罪,追求圣洁,荣耀神,在世上做盐、做光,这些都是耶稣的道所要求的,最后才进天堂。我们常把福音弄成廉价的福音,以为只要宣布信耶稣,就拿到进天堂的宝票。

  圣经里记载了耶稣所是、所传、所行、所求;这是完整的道成肉身。若只信了一个“所是”,没有后面三者,就是只信了一个精神的偶像,就是把耶稣的名份架空了,我们不必听神的话,不必效法神去行,也不必献身于神的国神的义。这不是信耶稣。

  因此,所谓信耶稣:第一是相信神是神的儿子,是真理,是历史上的事实。第二既信神是神的儿子,就要听神的道,知道其中的内涵。我们强调耶稣的生、死、复活、宝血都没错,但不可忽略神的“道”,第一步即认罪、悔改;其后,要背十架、变卖财宝、跟随耶稣,追求天上的事,求神的国、神的义……。这些很多人都不讲,而造成慕道的人有一个假象,以为信耶稣后,就等着进天堂。但耶稣的道是何等丰富,我们信神是神的儿子,就要照神的道去行。

  神看的是人心,是最本质的那一点。若像希特勒这样的人,临死说:“我信耶稣”,有那么容易吗?有人说信主是意志的决定,事实上,不是意志的选择,是心灵的归回。圣经上说:“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所以是心灵上归回安息。信仰是生命的归属感,不是说信就信得了的。信是真的动心,真的悔改。有人说:“我临死之前再信,今生先逍遥再说”,但那时可能已晚了。不触动心灵,单触动头脑是不行的。就如道理不见得感动人,见证却常叫人流泪。所以像希特勒这样的人,不见得想相信就信得了。有些人不想信,却信了。呼召时举手,是圣灵的感动,人才会信。有些人心已相信,理性却在抗拒。另外,很多人想信,但就是信不动。只有触动了心,才会信,因此“心”是关键。

作业:

.试列出新约圣经中有关“懂”与“信”的经文。(参看:来十一;提后三;罗十;约一;约廿)

.试从新约圣经罗马书、以弗所书、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加拉太书等处归纳出信心可以产生哪些果效?

第六课 心理寄托

基督教信仰是一种心理寄托吗?

  人性是脆弱的,无论外表多么坚强的人,内心深处都有不堪一击的一面。人是渴望爱的,每个人一生都在追求爱与被爱。人是寻求真善美的,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都想表达最真最善最美的境界。人是不完美的,圣贤也有三分错。人是有终极关怀的,因此人思想永恒的问题。

  当人们的精神渴求得不到满足时,便需要上帝来作为一切理想的归宿。因此,基督教信仰可说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需要、心理创造、心理效果。相信有一位上帝,是否可得到一种很好的精神寄托呢?

一、心理现象

  常听人说基督信仰是一种心理现象,说人有某些心理需要,像软弱感、无助感和依赖感,便“创造”出一个神来自我满足。公式如下:信仰=心理需要+心理创造+心理效果。这种说法似乎给了基督信仰一个合情合理的位置:不是没有价值,只是没有普遍价值;是一种主观经验,不是一个客观事实;只有那些有上述心理需要的人,或者,只有当人们有上述心理需要的时候,才需要神、创造神并享受神。而说话者通常有这样的言外之意:“像我这样,或坚强、或豁达、或明智、或什么都不在乎的人,压根儿不需要什么神。”说到底,似乎神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而只是一种心理存在。

二、心理需要

  说实话,我不能说这套说法毫无道理。就说心理需要吧,心灵饥渴的人,谦卑软弱的人,哀恸无助的人,真的就容易接近神。悲伤的诗人唱道:我的心渴慕神,如鹿渴慕溪水。为什么这样的人心中有神,而神志刚强、春风得意或自视清高的人心中难有神呢?这里,让我借用老子一个比喻:处卑居下的地方,水──“上善若水”,真道之相──就容易流到,而处高居上的地方,水就不容易流到。人心也是如此。神的灵进入自卑者的心,使他因自卑而蒙福;自高的人,则等于以自高拒绝了神的赐福。所以耶稣说,自卑的必升为高,自高的必降为卑;虚心、哀恸、温柔、清心的人有福了,他们必得见神。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哀伤者得力,也是指卑微的人可以得着真道的力量和赐福。

  本来在人间,卑微就是卑微,软弱就是软弱,从哪里得力,何以能升高呢?转化的奥秘全在于神道的介入。一个真正谦卑的人,一定是对神有心理需要的人,一定是期待和寻求神的人;这样的人,最终也一定能得着神的保守,从天上加给他灵力。因为“凡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其实,神的灵就像水一样,早已注定要遮盖那些自卑者而与自高者无缘。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真正谦卑的人早已注定是神要拣选赐福的人了。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谦卑呢?是不是通常所说的谦虚、谦让、谦谦君子?不。人在神面前的谦卑,是人彻底了悟自己生命、道德和智慧的有限性,是真正知道自己可悲、可怜、可恶的本相。诗人说:“神啊,我观看您指头所造的天和您所陈设的月亮星宿,便说,人算什么,您竟顾念他?……在您看来,千年不过如夜间的一更。……您洞察我们的罪孽,您剥开我们的隐恶……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神啊,求您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这才是真正的谦卑!严格地说,这不叫谦卑,这是人的真实!人在这种真实境况下寻求神,是最正常不过的心理需要了。相反,人若动辄便以自己的聪明评判这、褒贬那,就好像人在宇宙中最权威最聪明一样,而在聚敛财富权势时,那贪婪相又好像他是永远不会死的一样,这样的人当然不会有对神的心理需要,但这样的人不是有点儿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地里逃避事实一样吗?

三、心理创造

  再说心理创造。水,显然不是低洼之地“创造”出来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注入低洼之地的。“高地”想──“我不需要所谓水,我就没有水,可见水不是普遍的客观的存在”。基督信仰在人心中的光景不也是这样吗?当神的灵像活水江河注入信仰者的心里,也是透明柔软流逸的好像不真实不存在一样,但信仰者身上流露出来的爱、真诚和平安喜乐等果子,使无神论者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创造”出来了叫做“神”的东西,满足了他们的需要,而“我”──无神论者说──“我不需要所谓神,我就没有神,可见神不是普遍的客观存在。”

  你这还没有得着神的人,当然不可能知道神的存在,因为你还没有得着神。但你应当知道一点,那就是,局部还没有经验过的事,不一定整体上不存在。真正“科学”的态度应当是,对神先保持沉默,在沉默中等待,也许有一天神的灵会临到你──或者因为什么东西使你警醒到人脆弱伪善的本相,而真正虚静了你的心,或者什么时候你的卑微低下可以引来圣灵爱抚的潺潺流水,或者神迳直地呼召你,要你这顽梗不化的人为神作见证!如果你终究得不着神,说什么也是一件遗憾终身乃至抱恨永恒的事,因为很多人确实经历了神,他们会告诉你这件至关重要的事:不是什么人创造了神,是神创造了你和我。

四、心理效果

  现在说心理效果。说信仰是一种“心理效果”,明显带有轻蔑针贬之意,因为世俗主义者的人生一般是重视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健康效果和实验效果等等,而将心理效果看做是软指标,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这样轻心重物、舍内求外,恰恰是世俗人生最可悲的错误之一。

  圣经上说,保守你的心要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人生的果效都是由心发出。世人都追求幸福,但常常不明白幸福的果效最终是从心里发出来的,所以他们像捧着金碗讨饭一样,漠视宝贵的心灵,却向财富、情欲、名声、权力等等去讨幸福,结果讨来的是欲火、妒忌、贪婪、无聊和厌倦。进一步说,由于世俗主义者的人生不是以心灵为支点,而是以变换不定、虚幻不实的外物为支点,所以他最终──不管是在生前或死后──定会发现,他是错将生命建立在五光十色团团转的肥皂泡上了。大作家海明威、杰克伦敦、三毛都是在经济、社会等“外部”效果日正中天的时候自杀,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内部”心理效果不好。

  《圣经》上说,神把永恒放在人的心里。注意,不是放在肉体里──肉体很快就朽坏不见了──而是放在心里。所以自古以来人心探索永恒,追求永恒,时空有限的人与永恒无限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世人却越来越随从肉体的贪婪和智慧的自恃,到今天,现代享乐的肆虐和人本主义的泛滥早已把人心中永恒的声音淹没了,心成了物的乞丐,灵性成了理性的奴仆,永恒被瞬间所谋杀了。当今世人不相信有一位放置永恒在人心里的永恒者,并不是因为永恒者真的不存在了,乃是因为世人沉溺于世界而荒废了心灵,丢了这个盛有永恒的宝贝。这样,他们就与永恒者没有关系了。

五、内心的改变

  我信主以来,所蒙的福份莫大于内心的改变。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但内心一变,万事万物对我的价值和意义都变了。原来以为有益的,现在知道有损,如名声地位;原来所羨慕的,现在视为粪土,如骄奢淫逸;原来奉为智慧的,现在看出愚昧,如人本主义;原来觉得合情合理的,现在觉得卑劣丑陋,如光火发恨。为什么?因为这颗心灵回到了真善美的源头,归依了永恒无限者,仿佛凌空俯视世俗人生,其短暂、狭隘和虚幻的真相就大白了。

  记得一位名诗人说,“上帝对我的微微一笑,远远胜过诺贝尔奖”。的确,上帝若在你心中微笑,世界就化作了尘埃;当圣灵抚摸你的心,肉体便不复存在──没有生的焦灼,也没有死的冷酷。若说这是一种“心理效果”,世上还有什么比这种“心理效果”更真实可贵呢?这是生命在永恒中的翱翔,是将世俗的幻象和接踵而至的死亡戮穿、战胜、超越。真正的信仰就是这样:你的身心进入一个巨大的、真实的世界而被震惊和慑服,你融进其大善和大爱中而感受到无法抗拒的净化与升华,你从中得到出奇的平安喜乐而不能不激动、赞美和感恩!从此,你全身心、全人格改变了,你成为一个新人,活在永生中,这个世界是你的客旅之地,你以慈悲之心劝诫世人,以爱心传讲真道,务求使人明白生命的真相,免于沉沦。你直接以神为师,不再迷信纷纷百态、莫衷一是、却个个自以为是的人间小学问和什么伟人、圣人、名人之类。你得享万物之益却不受其累,参透万事之理却不求其利。你的好行为使世人想起神、赞美神……;这就是基督信仰的效果──由心而身,由己而人,由今生而永恒!

作业:

.试从新约使徒行传列举数个因着信仰,不是心理有所寄托,而是内心真正改变的人物及经文。

.请见证你信主后,身心灵所经历的改变。

第七课 基督教的独特性

基督教有何特别之处?

  世界上除了基督教以外,还有其他宗教均流传久远,为什么独信基督教而排斥其他宗教?

  宗教是人对于生命、宇宙、永恒的反思与觉醒,进而发展成一套思想体系和礼仪。研究宗教的学者认为,一切宗教的共同点,就是对超越的觉醒。超越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克服挫折和限制的过程,另一是指宗教经验之对象,即那位独一无二的超越者。十九世纪德国的宗教学者士莱马赫(Frederick Schleiermacher)说:“宗教乃是一种(对神)绝对的倚赖感。”

  基督教最重要的特色是启示。圣经指出,这位宇宙的超越者主动向人晓谕神自己的属性,以致我们对神能有正确的认识。换言之,启示性的信仰不是人发明、幻想、或揣摩出来的。旧约圣经中经常出现如下的措词:“耶和华(即神的名字,其意为‘神是’)说”、“耶和华吩咐”、“耶和华晓谕”、“耶和华的话临到”,这说明了基督教的信仰是以神为本位的。由于神的启示,我们才得以明白千古不变的真理。

  相反地,东方宗教本质上是人文主义的。一般而言,它们皆注重修行、冥想,透过长时间的静默,体验人生的各种无奈与疾苦;此外,倚靠戒律克制己身,并藉着空无的观念,来挣脱尘世私欲的捆绑。

  宗教都能产生一定的力量与影响,那么基督教信仰所产生的力量有何特殊之处?

  基督教信仰的力量,其根源来自神。因此,力量的本质是超自然的,并非藉着修身养性或沉思顿悟获得的。这个力量的具体表现,是信徒生命的改变,圣经形容此经历为“重生”(约三3)。这意味着属神的性情,取代了原先自我为中心的性情。因此,重生可以说是信徒生命的第一页;由里而外不断更新,从心灵到思想,从思想到行为。这一连串的反应和影响,至终扩及全人。一个人归依基督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随着改变,这是基督信仰的力量,也是和其他宗教力量最大的分野。意识形态的改变,使得基督徒能以崭新的角度去看艺术、政治、经济、教育和人生百态。

基督教强调,宇宙是独一的神所创造;既是如此,为何仍有许多人不相信基督教?

  一般人不信有位创造宇宙穹苍独一的真神,归纳起来,有三个原因。第一,从理性而来的障碍:理性是根据人的经验和知识建立的,在知识份子中间,有下列两种理论影响至钜。1)进化论的影响:这理论认为,一切有生命之物都是由一种最简单的生命,经过自然演进的过程而来的;而这种最简单的生命,又是由无生命之物演进而来。整个宇宙从亘古就存在,不需要神的创造。因此,进化论者不相信有位超越时空的真神存在。2)科学主义的影响:在科学上讲求证据,凡是实验室中不能证实的,就无法接纳。既然神没有办法用科学加以证明,因此,这一派人士很自然就不相信神的存在。

  第二,从传统宗教而来的障碍:佛教徒不相信一位超然而有位格的神存在,他们根据“缘起论”来解释宇宙的现象。道教徒则尊崇老子对“道”的阐述,认为这是万物的原理,而老子的道与基督教的上帝差别甚大。儒家子弟若接受尧、舜、禹的时代对“天”的解释,则认为“天”即是上帝,而这“天”是有位格的,但他们的了解却非常有限。回教徒则相信“阿拉”,除阿拉以外,没有别神。然而此位“阿拉”与圣经所启示“三位一体”的真神,在本质与属性上,亦相当悬殊。倘若有人属于上述四类,受传统宗教的薰陶,就很难立即接受基督教信仰所揭示神的观念。

  第三,从道德而来的障碍:有很多人虽在理性上接受有神,但由于自己在品德上有缺失,以致不愿意相信神,惟恐信神之后,自己的行为就要受到约束和审判。这种人是由于道德的缘故,抑制良心的声音,甚至以诡辩的方式强词夺理,最后连自己的理性也受到蒙蔽。

宗教都有崇拜的对象,为何基督教反对人崇拜所谓的“偶像”?

  基督教反对人崇拜偶像,基本上有两个理由。第一,因为崇拜的对象只能是神,如果把圣贤豪杰,甚至受造之物,如山川、巨石、河流,也拿来敬拜的话,这就贬抑了崇拜的高贵情操与精神,且把造物主降格为受造之物。第二,不少宗教崇拜的对象是把人神化,比方佛教中不少的菩萨实际上只是一些好人或伟人。例如,三国时代的英雄关公被尊为关帝菩萨;明朝的崇祯皇帝死后被杭州人奉为朱天菩萨。

史前文化披露人类早期的宗教活动,这说明了宗教在历史中不断演变的事实。请问基督教是否也有类似宗教演进的过程?

  有人认为,宗教是由于童年期的人类对于宇宙的幻想、未来的渴望、并安全感的丧失而逐渐形成的,而这些因素也奠定了早期宗教的内容与形式。以佛教为例,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头一百年为原始佛教,公元前第四世纪到公元第一世纪为小乘佛教,第一世纪到八、九世纪则为大乘佛教。原始佛教为无神论,可是到了大乘佛教时却崇拜许多鬼神。

  基督教的信仰则是承继旧约时期犹太人对上帝的经验,新约圣经是以旧约的启示为基础,经过主耶稣、保罗和其他使徒的诠释,使人对于神有更清楚而完美的认识。因此,圣经的启示也具有渐进性,从影儿到实体,从象征到具体,从字句到精意,从仪式到实质,从雏形到全备,让人逐步登堂入室,得窥真理的全貌。

  然而其他宗教的演变,与基督教信仰的情形有很大的区别。其他宗教的演变,是不同时代的人对终极问题不断反思所累积的成果;通常后人会对前人的理论加以补充与修正。基督教的信仰则来自同样一位上帝的启示,全本圣经自始至终脉络一贯,从不需要修改。

信仰基督教是否会抹煞人的激情与灵感?

  有人认为,敬畏的心理会抑制激情与灵感的产生,这类说法是由于敬畏的对象有了问题。倘若神明是人所幻想、刻划出来的偶像,对于我们的思想力、创造力,便可能产生束缚或压抑的作用。然而,我们若敬拜真实的上帝,那位创造的源头,不但不会抹煞激情与灵感,相反的,倒会助长我们的灵感,并产生热情的洪流。

  事实胜于雄辩,只要探究世界精神文明,便可证实此一说法。例如:在音乐方面,文艺复兴以后,最有名的音乐家,如巴哈、韩德尔等,其作品无不出自对上帝无比的崇敬。在绘画方面,享誉全球的米开兰基罗、达芬奇等人,大部份的作品都围绕着圣经的题材。在文学方面,莎士比亚的著作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雨果曾说:“英国塑造了莎士比亚,而圣经塑造了英国。”(意译)

基督教信仰所产生的敬虔情愫,和崇拜时肃穆的气氛,是否可以与客观的事实毫不相干?

  任何宗教的仪式,都可能产生某种气氛。然而,基督教的崇拜中,重要的不是礼仪,而是上帝的同在。神的同在所带来的气氛和情境,是人无法制造的;人可以在崇拜中,感受到神的真实。神的威严与圣洁带来肃穆的感觉,神的慈爱与救赎带来喜乐的感觉,神的公义与权柄带来敬畏的感觉,神的真理与能力带来释放的感觉。因此,崇拜时所产生敬虔的情愫,与神客观的属性是息息相关的。

作业:

.耶稣基督的自我宣称和教训,有哪些是其他宗教所没有的?

.读完本课后,你觉得基督信仰与其他宗教最根本的不同点在哪里?请归纳出几个重点。

第八课 科学与信仰

科学与基督教信仰的关系是彼此对立?互不相干?或可以相辅相成呢?

一、什么是科学

  科学的定义 韦氏字典(Webster's Dictionary)对科学所下的定义是:从观察、研究、实验中所导出来的一门有系统的知识。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清楚地归纳出科学的目的及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目的 科学的目的就是寻找宇宙间的秩序。例如:地心引力是牛顿发现的一项自然界定律;又如:从事核子物理研究的科学家们穷一生之力,为的是找出控制这些微粒子行动的规律。

  科学的方法 观察、归纳、理论、实验和定律是我们所知道的科学方法。例如:我们观察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水温会上升。但一旦水烧开之后,水温就维持在一定的温度而不再上升。我们发现将酒精加热也会有同样的现象。于是我们可以用以上两个例子归纳出一套理论:凡液体加热之后,温度会逐渐上升直到沸腾为止,这时液体的温度就维持不变,我们给这个温度起个名字叫沸点。要证明这个理论,我们可将所能找到的液体都加热,测量温度,发现每一种液体都有这种现象。于是我们就说宇宙间存在一种定律:凡是液体都有其沸点,而且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温度。

  科学的限制 凡是学过基本科学的人都知道我们刚才找到的“宇宙中液体”的定律有许多毛病存在。第一,石油是液体却没有固定的沸点。第二,一旦外在压力改变,同样是水,其沸点却会改变。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先前的定律必须修改,或者须在先前的定律上加一些限制;凡是纯液体在一定的外在压力之下都有一固定不变的沸点。以上这个很简单的例子说明了一件事:科学方法是有其限制的。最明显的限制,是我们无法将宇宙间所有的情况都考虑在实验里。今天的定律,明天就可能有人找到一个例外。这时,新的限制就必须加到原有的定律上。我们中间有谁能打包票,说刚才这个修改过后的定律是宇宙间的真理,永远不会再变了呢?牛顿的运动第一定律:力等于质量乘上加速度,在我们眼看得到的世界中好像是真理,可是一旦用到高能物理里头,就完全不是同一回事。二、三十年前,我们学到物质是由电子、质子、中子所组成,没有比这些更小的粒子了。今天,我们已发现所谓的“基本粒子”比电子、中子更小。我们可否就此下结论,说宇宙中没有比这些“基本粒子”更小的粒子吗?

  科学的价值 谈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难道科学就一无价值吗?答案很清楚的是“不”!对今天世界的文明,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科学的贡献是无可抹煞的。前面已提到,科学的目的是在找出宇宙间的秩序。我们虽然知道科学方法有其限制,但是如果能虚心的接受这一个事实,同时也了解到我们在这浩瀚的宇宙中是何其渺小,就会小心谨慎地将所发现的定律加上所有我们知道的限制。记得在小学的时候读过一本《牛顿传》,作者在开头引用一段牛顿所说的话,至今仍常作为自己随时的警惕:“在宇宙间自然的领域里,我好像是一个小孩子在海滩上寻找那五彩缤纷的贝壳,一但找到,就不得不赞叹造物的奇妙!”

  事实上,我们承认科学的有限,就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一件事:科学的价值,实在是建筑在我们对宇宙中存有一定规律的信心上。牛顿发现运动定律,我们虽然知道这定律有其限制,但仍然可以放心大胆地在这定律限制之下,用在汽车、飞机、轮船的设计上。似乎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些定律的永恒性,也就是说相信这些定律明天依然成立。如果牛顿第二定律突然不存在,那么飞在半空中,尽管引擎不断喷出气流,却没有任何反作用力将飞机往前推,岂不是极其危险的事吗?有人会说:“你真是杞人忧天,天下哪有这种事!”不错,当我们说这话时,岂不是不知不觉地在使用我们的信心,使用我们对宇宙真理永恒性的信心?科学的价值就是建筑在这个“真理具有永恒性”的磐石上。

  谈到信心,我们就必须谈到信仰。

二、什么是信仰

  信仰的定义 韦氏字典对信仰所下的定义是:对某些事情的真实性接受的态度。字典中也提到在神学中,信仰是对某种宗教中真理的信心。在这里我们要将信仰稍微局限在宗教信仰上,也就是对神的信心。

  信仰的目的 每一个人在宗教信仰的追求上都有不同的动机,不同的目的。当我们将科学与信仰放在一起谈的时候,也许我们可以将信仰的目的放在寻找宇宙的开始,寻找宇宙间的真理上。

  信仰的方法 从字典中对信仰所下的定义来看,信仰的方法是非常简单的;接受、信心。也正因如此,许多人会说宗教信仰实在是迷信。我们看不到神,摸不着神,你却要我们去接受、去相信,这岂不是迷信么?前面提到科学的方法,结论是科学方法有其缺陷。当我们推导出一个定律之后,要运用之时,岂不也用到信仰的方法:接受、信心吗?如果人们不接受,或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永恒性没有信心,就没有人敢去坐飞机了。反过来说,我们接受神,对神有信心是不是盲目的呢?我的答案是“不!”神赐给我们每一个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四肢五官去体会经验周遭的事与物,我们当然可以用理性去探讨信仰。事实上,科学的进步发展对信仰非但没有反面的影响,反而是让我们更加看到这个宇宙的秩序性和永恒性。除了神的创造,还有其他更合乎逻辑的解释吗?当我们回到科学方法的限制上,很清楚地看到科学方法没有办法证明神。同时,也无法证明宇宙间没有神。就像对科学的定义一样,一旦我们看到一切周遭的现象之后,只能用信心去接受神,或用信心去拒绝神。当我们乘飞机时,我们可以亲身体验到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真实性。同样的,当我们接受神之后,许许多多的人可以见证神的真实性。

  信仰的价值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相信宇宙中必定存有某种秩序性和永恒性。而信仰就是肯定这种秩序及永恒性。神的信实及昔在、今在、永在的特质,正是我们信心的基础。我们由此可以推知,宇宙中必有一绝对的标准。而这绝对是非善恶的标准必定是建筑在神那全然公义、圣洁、慈爱的标准之上。今天社会道德价值的混乱,正是人们舍去了那绝对的标准,想去找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道德价值标准。在科学中,我们知道若要测量长度或时间,必须有一固定不变的参考点,否则每个人所测量出的数据都会不同,以致于混乱不堪。世上的人若都以自我为中心,照着自己的利益去制定标准,社会的混乱是可以预测的。

三、科学与信仰的关系

  或许你会注意到前面没有提及信仰的限制。其实这是很合乎逻辑的:如果神是有限的,那么神还能被称之为神吗?科学之所以是有限的,其原因是我们人类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创造出来的科学方法是有限制的。这也就是说,科学包含在神的创造之下。也正因如此,科学永远无法证明神的存在,但科学却能帮助我们加强对神的信心。每当得知科学家们新发现到宇宙间所隐藏的奥秘时,常会叫我们赞叹造物主的奇妙。例如:红血球是人生命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当红血球运输氧气及二氧化碳的功用被确定之后,人们可以使用数学的模式去设计最适合红血球的形状,以求最有效率的输送。慕迪科学研究社曾委托美国国际商业电脑公司的数学家用电脑去计算、设计最佳红血球的形状。出乎人意料之外的,这个算出来的形状竟然与我们人身体中红血球的形状一模一样。这成千上万的红血球不正是为我们的造物主作见证吗?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周遭的一切,实在不难发现任何一门科学都为这位造物主作同样的见证。

  反过来说,若我们对神、对信仰没有信心,在科学的领域中,我们很难会有信心找到宇宙中的真理。前面已经提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在使用信心去享受神给我们的一切,只是常常不自觉罢了。

  由此看来,科学与信仰应该是毫无抵触,且是相辅相成的。科学能帮助人增加对神的信心,信仰能帮助人增加对科学的认识及信心,更能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在这宇宙中所扮演的角色。科学是信仰的产物,而信仰是科学的基石。

作业:

.上帝的信实及昔在、今在、永在的特质,是我们信心的基础。请从圣经中找出这些描述神本性的经文。

.人与神所造的大自然关系应该如何?请从创一2628;诗八;来二510;罗八1821;提后二12;启廿二5找到人的角色与责任。

答案

第一课 上帝

.认识上帝的途径,至少有五方面:

  1. 从大自然的奇妙  (罗一20;诗十九1

  2. 从圣经的启示  (来一1;提后三16

  3. 藉耶稣基督  (来一2;约十四67

  4. 从认识人性的败坏(罗一1819

  5. 从基督徒的爱心和行为(约壹四12

. “上帝能不能造出一块神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是一个著名的悖论,尤为中国的学人所熟悉。所谓的悖论,就是从逻辑学上说,承认该命题必导致否认该命题,否认它则必导致承认它。

    智慧和逻辑,本是神给人的恩赐,人却用它来反抗神,且自以为得意。然而,自以为聪明,其实表现出无知无能。“上帝能否造出自己搬不动的石头?”,就像“一个圆的方”、“一个红色的无色”一样,是自相矛盾的,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全能能不能不是全能”。现代哲学将这一类问题归类于“没有意义的句子”,只是表现出人类逻辑思维能力的先天有限性罢了。

    在这个命题中,还能看到人们对上帝的“万能”的误解。从逻辑学上说,上帝的确有很多事情是不能做的。唐崇荣牧师对此有过精辟的阐述:上帝不能背乎自己,上帝不能说谎,上帝不能违约,上帝不能自相矛盾,上帝不能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因为,上帝的本性是彼此联系的,神的“能”不能破坏神的“义”,神的“能”不能破坏神的爱和神的不变性。这种本性之间的联系,是神在统一性里面表示的全能。

    正是上帝的这种“全能”,给了世界慈爱与公义的平衡。

第二课 圣经

.预言耶稣的经文至少有下列三处:

  弥迦书五章2节;以赛亚书七章14节;以赛亚书五十三章39节。

. 托尔斯泰这位文学史上的巨人,正当他的声誉如日中天时,却因为找不到“人活在世上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人生感到绝望,甚至想以自杀来结束生命。以后他从熟读圣经认识了人生的真谛,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乎生命的源头,当你找到了上帝这位生命的源头及主宰,情愿在神对人类整个计划中献上一己的力量,遵行神的旨意,这便是人生的意义了。”托氏后期的作品不论内容或形式均深受圣经的影响。他认为旧约中约瑟的故事和新约浪子回头的故事乃境界最高、描写技巧最优美的短篇创作。(本段摘自许牧世《殉道文学及其他》一书,道声出版社,1993年)

  另摘录名人论圣经的话,供学员们参考:

  林肯:“我相信圣经是上帝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从上帝而来的一切好处都是藉着圣经传给我们”。

  牛顿:“我们看上帝的圣经是最崇高的哲学。我从圣经中所找到的真理事实多过任何属世的史书”。

  海伦凯勒:“我爱圣经与爱其他的书不同,圣经带给我深沉的安慰,它启迪我能看见的是暂时的,不能看见的是永远的。”

  康德:“圣经是为人类而写的一本书,这一本书的存在是人类所经历的最大福利。凡想减少它价值的,不啻是对人类一种犯罪行为”。

  麦克阿瑟:“先生,请相信我。我就是在最疲倦的时候,也必须读了圣经才上床,没有一晚不是这样。”

  杰佛逊:“我曾屡次说,且要继续说,精读圣经可以造就更好的公民、更好的父亲、更好的丈夫。”

  华盛顿:“离开了上帝与圣经,人就无法公正的管理世界。”

  林语堂:“圣经中有耶稣温柔的声音,同时也是强迫的声音,一种二千年来浮现在人了解力之上的声音。”

  狄更斯:“圣经是世界上过去、现在与将来最好的一本书。”

第三课 罪

.圣经中论及“罪的定义”的经文有:

  出埃及记廿章217节;雅各书四章17节;约翰壹书三章4节;罗马书一章2832节;诗篇一三九篇2324节。

.罗马书中教导战胜罪念的经文有:

  罗马书六章1113节;七章2425节;八章111节。

第四课 耶稣

.耶稣是神的儿子(也就是神)的经文:

  约翰福音五章1718节;十章3033节;约翰壹书五章20节。

.主耶稣在世时表现人性的经文:

  马太福音四章2节;八章24节;九章36节;廿一章13节;马可福音三章5节;路加福音二章40节,52节;约翰福音四章6节;十一章35节;十二章27节;十九章28节。

第五课 信

. 新约圣经中有关“懂”与“信”的经文:

  希伯来书十一章136节;提摩太后书三章3537节;罗马书十章17节;约翰福音一章12节;二十章3031节。

.信心的果效

  1. 因信蒙赦(徒廿六18,十三3839);

  2. 因信得救(弗二8;提前一12);

  3. 因信得生(罗一17;加二20);

  4. 因信称义(罗三28,五1);

  5. 因信沾恩(罗五2);

  6. 因信立稳(林后一24);

  7. 因信作工(帖前一3;林后五7;帖后一11);

  8. 因信抵魔(彼前五9;提前六12;弗六111316);

  9. 因信胜世(约壹五4);

  10. 因信洁净(徒十五9);

  11. 因信生爱(加五6;罗十三10)。

第六课 心理寄托

.使徒行传中生命改变的实例

  1. 保罗从逼迫信徒变为热心传道(第九章)。

  2. 彼得、约翰从惧怕官府变为勇敢传道(第四章,第五章)。

  3. 司提反为信仰殉道(第七章)。

  4. 巴拿巴变卖家产资助传道(第四章)。

.见证信主后的改变

第七课 基督教的独特性

.耶稣基督的自我宣称

  1. 耶稣自我宣称神不仅是神与人之间往来唯一的途径(中保、中间人、桥梁、媒介),更是看不见的神,成为看得见的人──即“神的化身”。(参看约十四6,五1718,十3033)。换句话说,神不仅是“圣人”、“贤人”,更是“神人”(即神本身)。

  2. 耶稣自我宣称神能赦免人的罪,除去世人的罪孽;先知施洗约翰也曾如此为耶稣作见证。(参看可二112;约一29,三1718)。

  3. 耶稣自我宣称在世界末日神要再来审判世界。(参看太廿六6264;约五2227)。

  4. 耶稣自我宣称神受死后三日必要复活,并继续与门徒同在。(参看太十六21;廿八571820)。

.基督教的独特性

  1. 基督教指出,人所以能认识神,是出于神的启示,而非出于人的自我思考和知识。

  2. 基督教信仰的力量,其根源是来自超自然的神,而非藉着人自身的修身养性。

  3. 基督教信仰所产生的激情与灵感是基于历史的事实(诸如旧约以色列人的历史,及新约耶稣降世、舍命、复活的救赎历史),而非世人主观的心理作用。

第八课 科学与信仰

.上帝的本性

  约翰壹书一章9节;诗篇一一七篇2节;耶利米哀歌三章2223节;哥林多前书一章9节(上帝的信实)。

  启示录一章48节;四章8节(上帝的昔在、今在、永在)。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从创世记到启示录,我们可以看到圣经启示我们:

  神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原本要人在“一神之下,万物之上”,为神管理神所造的大自然。然而, 因世人犯罪,使得人不能“役物”,反而“为物所役”。透过耶稣基督的救赎,信徒得以重获掌管万物的权柄,并将在世界末日与神一同作王,掌管宇宙万物。

最后更新时间: 2002 年 5 月 1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