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
经文: 约11:1-46
主题: 第七个作见证的神迹记号──使拉撒路复活
焦点: 完全的信心
大纲:
二.公开的事工(1:19-12:50)
(道显给世人并被世人弃绝)
C. 有关道的激烈冲突(5:1-12:50)
(信与不信的对抗)
5. 超越坟墓的能力(第七个神迹记号)(11:1-46)
“我是复活与生命”
a. 拉撒路的复活(1-44)
b. 回应(45-46)
观察与注释:
让拉撒路复活是约翰福音中的一个伟大的神迹记号。它决定性地证明了耶稣是神,因为他能够战胜罪的最终后果──肉体的死。耶稣已经谈到过用属灵的生命(永生)来战胜属灵的死,但这从经验上很难被衡量。耶稣对肉体的死的征服证明了他所说的关于属灵的死和属灵的生命的事同样是真的(见林前15:53-58)。圣经中再没有比这更精彩的事件了。也正是这件神迹,远过于其它,更坚定了犹太人杀害耶稣的决心(见11:47-53)。
悲剧性的环境(11:1-16)
1. 约翰首先向他的读者介绍了这场事件的主要人物──
耶稣、
伯大尼的拉撒路、
拉撒路的姐姐马利亚、
拉撒路的姐姐马大。
在与耶稣关系的亲密上,这个家庭可以算是数一数二的(见路10:38-42)。马利亚被特别提到是拿香膏抹耶稣的脚的那个女人。这件事记载在后面的约12:1-8,约翰在这里提到它意味着他的读者应该已经熟知了这件事。耶稣“爱”他们三个中的每一个(11:5)。同时注意这里提到的伯大尼是在犹太地、约旦河西岸、离耶路撒冷不远处。在约旦河东岸的比利亚还有另一个“伯大尼”(见约10:40-41;1:28)。
2. 拉撒路已经病入膏肓,他的姐姐们叫人带信给耶稣,让他知道这个消息(11:3)。不过耶稣早就知道了这件事和它发生的目的。(11:4;参见9:3)。耶稣说“这病不至于死”,不是说拉撒路没有真的死,而是说他的这次死亡不是永久的。整个事件是被设计来荣耀父神和圣子的(11:4)。
3. 耶稣给出回信之后“仍住了两天”,不是因为他铁石心肠、或漠不关心(11:6)。耶稣是按神的时间表行事,他对明天了如指掌。当时机成熟了,即拉撒路的死已成为确凿无疑的事实的时候,是耶稣自己提出:“我们再往犹太去吧。”(11:7)。
4. 门徒们极力阻止这次前往,是因为在犹太有人威胁要杀耶稣。在某种意义上,与耶稣一同返回犹太是对门徒们信心的一次考验,因为他们的性命也要面临危险。这也是一幅图画,预示那些真正跟随耶稣的人的最终遭遇──逼迫和死亡。耶稣也把这个事件当作教导门徒的工具。
5. 第9-10节很可能是某种常用语。在“白日”或“光”中走路就是在与神相交中同行和在神的旨意中行走。若能做到这一点,就没有理由害怕从人而来的威胁(约壹1:5-7)。因此,耶稣不怕再次进入犹太地。
6. 虽然对不信者来说,肉体的死亡就意味着一切的终结,但是从耶稣看来,那只是入睡而已。因为当信神的人死后,他的身体会“睡”到复活为止,而他的灵魂则会立即来到神的面前(见路23:43;林后5:6-8;又见路8:49-56)。门徒们不明白拉撒路实际上已经(从人的角度来说)死了,所以耶稣就解开了这个困惑,说:“拉撒路死了。”
7. 耶稣当然不会因为拉撒路的死而高兴,但他为自己当时不在那儿而欢喜,因为门徒们将会经验到让拉撒路复活的真正冲击(11:15)。注意,这个神迹既是为了增强门徒的信心而设计的,也是为了向众人公开证实耶稣是谁而设计的。
8. 11:16提到“怀疑心重”的多马,给了我们认识这人的另一个角度。他甘愿重返犹太,与耶稣共生死(见约20:24-29)。所以这个场面被设立,不仅是为哀悼亲爱的朋友拉撒路之死,更是为了主将施行的奇妙的神迹,它将变悲剧为得胜,变哀哭为欢喜。
真正的信心表白(11:17-29)
9. 这一部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耶稣的教导(11:25-26)和马大的信心表白(11:27)之中。不过,约翰福音同样全力地描述了现场的令人触目惊心的现实性和人们的“人情味”。
10. 我们知道拉撒路确实是死了,因为11:17说:“拉撒路在坟墓里已经有四天了”(注:犹太人相信人死后灵魂还在身体周围,三天以后才永久离去,所以耶稣故意等到第四天)。显然,当耶稣接到消息时,拉撒路或是已经死了,或是离死只有几步之遥了(11:3-4)。
11. 因为邻近耶路撒冷,而这个家庭又声望颇高,所以“有好些犹太人来看马大和马利亚,要为她们的兄弟安慰她们”(11:18-19)。
12. 由于性格不同,“忙碌”的马大跑出门去迎接耶稣,而“文静”的马利亚则“仍然坐在家里”(11:20)。但在质问耶稣时,她俩却很相似──“主啊,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参见11:21和11:32)。她们对耶稣医治的能力都有很大的信心。马大在11:22所说的最可能只是一般的陈述,因为她并没有真地期待耶稣会让拉撒路从死里复活(见11:39)。
13. 很明显,马大所思想的是圣经上的真理,即信徒的身体将最终复活(11:24)。这个真理在旧约中有教导,如但12:2和赛26:19-20;参见来11:17-19;撒上12:22-23。
14. 耶稣的“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的回答指出了一个事实──对身体复活和永生的应许是一个现在时态,源于耶稣基督的位格(见约壹5:10-12)。对信徒来说,肉体的死亡正是去面见神的途径(见诗23:4),基督所赐的“永恒”的生命现在就可以享受(见约10:10)。复活的生命(永生)既有现今的一方面,也有未来的一方面(见罗6:4-5)。
15. 面对耶稣的问题:“你信这话吗?”马大回答说:“我信你!”她的信心表白和彼得的相似(太16:16),都承认耶稣是神,是基督(见约20:30-31)。然后她去告诉马利亚,说夫子(老师)来了(11:28),可能是强调耶稣既是真理的化身,也讲授真理。
感人肺腑的怜悯(11:30-37)
16. 耶稣的真正的人性在面对拉撒路的死时得到了最清楚的彰显。他温柔地接纳了马利亚和马大的“责怪”,又真心地哀痛了拉撒路的死。
17. 马利亚也起来向耶稣问安,而且表示痛惜耶稣没能在这里阻止这次死亡(11:30-31)。马利亚真诚地“俯伏在他脚前”,敬拜他(11:32)。经文没有提到马大这样作(11:21)。虽然我们不应对马大太苛刻,但是马利亚和耶稣的关系是有一些与众不同。正是她以及那些犹太人的哭泣唤起了耶稣的感情。
18. 耶稣的情感被圣经用三个词描述:
“悲叹”── | 在希腊语中表示怒气,字译是“像马那样喷鼻”(11: 33) |
“忧愁”── | 这里是指心里烦乱不安(11:33) |
“哭泣”── | 意思是默默地流泪(不同于别人的“大声地哭号”)(11:35) |
为什么耶稣感到烦乱甚至有可能生气呢?当然不是为了拉撒路的死,因为他就要让他复活了;也不是在懊悔自己没有早点儿来,因为这就是他的计划。最有可能是,他强烈地意识到了罪的后果,疾病和死亡都是罪所酿成的悲剧。他轻轻地哭泣,是因为“暂时地失去了”他的朋友,也是对马大和马利亚的深切同情和认同(11:35-36)。就连人群中也有人对耶稣没有及时赶到而表示“愤懑”(11:37)。
成功地征服死亡(11:38-44)
19. 使拉撒路复活的实际事件的既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戏剧性,同时也非常简单。耶稣来到坟(一个前面堵了一块大石头的洞穴)面前,给了一个非常直接的命令──“把石头挪开”。这是一个需要很大的信心来执行的命令,马大并不真地有这样的信心(11:39)。尽管她的信心表白(11:21,22,27),但她显然不是真地相信耶稣会(抑或能)使已经在坟墓里呆了四天的拉撒路复活。而且,尸体的“腐臭”也会令所有在场的人尴尬不已。信心不是说你信什么──而是通过相信耶稣的话字字为真,积极地信靠耶稣。耶稣温柔地提醒了她他是谁。
20. 人们顺服了耶稣的命令,挪开了石头(11:41)。为把神迹归功于天父,并证明自己依靠他,耶稣就大声地祷告,为使“周围站着的众人”得益处(11:41-42)。
21. 耶稣的第二个命令同样非常简单明了──“拉撒路出来”(11:43),他就出来了!耶稣行神迹只需说一句话──对他来说是自然的事,对我们来说就是极不可能的事。让拉撒路复活证实了耶稣早在5:24所作的声明。
22. 耶稣的第三个命令是非常实际的──“解开,让他走”(11:44),因为拉撒路身上裹着尸布,无法靠着自己的力量行动,是藉着神的能力走出来的。众人被要求做的是凭自己的能力就能做的事,无须耶稣的帮助。他们能做,也做到了挪开石头、解开尸布的事──不过神迹是耶稣施行的(比较约6:1-13中喂饱5000人的神迹)。坟墓不能抵挡神的能力而留住一个人,死亡的营垒被攻破了。耶稣不久之后自己身体的复活将决定性地证实神使人复活(且永远不死)的大能(罗6:8-10)。虽然拉撒路“死而复生”,但他还会再次经历自然死亡,所以这只是一段序曲,复活将在人子的身上首次得到完全的彰显。
暴露真相的后果(11:45-46)
23. 这件神迹使很多人信了耶稣(见20:30-31),但也有偷偷溜去告诉法利赛人的。正是“让拉撒路复活”一事使得犹太人下定决心要对耶稣做点什么了!(见12:10-11)。
指导研经题
约11:1-46
1. 你个人对11:6反应如何?
2. 从哪种重要意义上来讲,拉撒路是死了,但也是“睡着了”?见帖前4:13-18。
3. 多马在这段经文里显得“疑心重重”吗?
4. 马利亚和马大对耶稣的见面语有什么具体的不同吗?(见11:21,32)
5. 从这段经文中,你能说出马大在哪方面表现出坚定的信心,在哪方面没有吗?
6. 耶稣周围的人如何参与了这个神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