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需要宗教信仰嗎?

 人生與信仰

人生不能沒有信仰。事實上,我們正生活在一個信仰的世界裡,無論對人對己,隨時隨地,都需要信仰,否則就無法可以生存。

一、對己而言吧!做事如果沒有信心,就必一事無成。一個信仰堅定的人,才能發揮力量,成就偉大事業。一個人對自己沒有信心,就產生一種自卑感,有了自卑感,就必缺乏勇氣,處處縮手縮腳,不敢進取。近代精神病的心理治療法,主要的就在於恢復病人的自信。自信並非是自高自大;自信是對自己有清楚的估計,任事不畏難,不退縮,當仁不讓,見義勇為;雖處惡劣的環境,亦抱不折不撓的決心。

信仰是行動之母;人的信仰怎樣,他的行動也怎樣。信仰可以左右人生。我們所謂「人生觀」,也就是人對於人生的看法與信仰而已。可是,一個錯誤的人生觀,使人終生走著錯路。例如,老太婆相信,人生在世,全靠「八字」,所以糊塗迷信;商人以為人生不過為吃為穿,以致「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否則也是滿身銅臭,俗不可耐;詩人雅士,以為「人生行樂耳」,何妨逢場作戲,享樂頹廢;更有流氓惡棍,以為人生在世,混混而已,因此到處混水摸魚,為非作歹;又如佛教人士,認為人生在世,苦海無邊,消極出世,逃避現實,作人生之「活埋」;道教人士,主張「清淨無為」,大家糊糊塗塗,無目的地生活,作慢性的自殺,有人認識人生「為己」,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於是各人只顧自己,抱個人主義,自私自利!也有人以物質為信仰的基礎,這些人所提倡的唯物論,認為「宇宙是機械式的運行和偶然的巧合而成,無所謂精神,靈魂與上帝;凡五官所感觸不到的都是假的,看得見的物質才是真的。」這樣,除了物質世界以外,則一無所有,把人生帶進乾燥機械的境地,以致失卻了人生的意義。

--由此可見,信仰對於人生與事業的關係,人格的修養與定型,都有決定性的影響。試觀歷史中偉大人物的成就,無一不由於他們具有崇高的信仰,因而能在艱苦奮鬥的環境中造成他們輝煌燦爛的地位。

再者,每一個人都抱著不同的希望。但怎樣才能使希望變成事實呢?那就須要把希望建在信心上不可。好比,一個學生必須有信仰,才會辛苦讀書,希望將來在社會裡有很好的地位;但他不能擔保日後一定會得如願以償。一個商人投資做生意,亦不能說,一定可以賺錢;但他還是憑著信心去作。一個農夫尚在冬天,已預備了種子農具,相信春天一定會來,以後辛苦的耕種,相信到了秋天一定會有收穫。人生不斷與未來發生關係,但來日如何,明天怎樣,誰都不知道,所以沒有一個人不需要憑著信心去生活。人生也須要有勇敢,忍耐,奮鬥的精神;而勇敢奮鬥的精神是由信仰產生出來的:例如,哥倫布之能發見新大陸,就因為他有那種堅強不屈的信心。

二、做人不但須要對自己有信心,還須要對別人有信心。一個人小的時候,信靠父母:等到長大了,還須要信任別人。如果,家庭,朋友失去了彼此之間的信任,則人生還會有什麼樂趣呢?人絕對不能與人群隔絕,獨自生活,所以人必須要進到他人的生活裡面,瞭解他人的一切問題;而這種瞭解,同情,與認識都是由於人能互相信任,彼此交往而來。人類的存在,就大體言之,雖靠物質世界;但我們生存最接近的世界乃是人格的世界。這世界是由各個人組織而成的。我們與人的關係既然如此接近,如果人與人不能大家信任的話,則影響於社會人群的安危,是何等的大呢!今天社會擾攘不寧,時局動盪不寧,人心惶惶,無非因為人與人失去信心,國與國互不信任所致。在每個人的生活中,我們隨時可以注意到「互信」之重要。例如;有人把一生的儲蓄都存入銀行,難道他不怕銀行會倒閉麼?又如;有人坐公共汽車出街,有人上醫院割症,有人坐飛機旅行……都把自己的生命交在一個不相識者的手中;而醫生或司機很可能是技術低劣的,或者前一晚他在夜總會裡消磨光陰,或因他在家裡吵架,情緒惡劣,心不在焉……,只要有其中的一樣,就可因他的疏忽而斷送別人的生命。那末,出門,診病,旅行,既都充滿了危險,為什麼今天還有人會把自己的命去交在許多不相識者的手中呢?事實就因為人能相信對方,決不致視他人的生命如兒戲,輕忽自己的職務;他相信對方是有技術的,一定會得謹慎從事的,--可見,人在世上,都不斷地相信命運,相信他人;雖明知什麼都在未知之數,但每人還是要以為一切都沒有問題,照著預定的計劃做去。

此外,世上許多重要的發明,也無一不是由信仰啟發的。無論何事,決不是先有知識,後有信仰;乃是用信仰去補知識的不足,信仰實為知識的前驅,信仰不是真理的代替,但信仰是達到真理的途徑。假使沒有信仰,許多真理與發明到今天一定還不能知道。信仰也不是知識的代替,但信仰是通到知識的門路。當知識停止的時候,信仰還要前進。人類的知識有限,許多重要的事情,我們眼所看不見的,有關於宇宙的永恆與生命的事,我們都不能知道,但信仰可以帶我們進入另一個境界裡去,發現新世界。科學家對於他們所承認的事,也不能統統證明。沒有人真真看見過電子與原子,也不能絕對地確定電子與原子的存在;但科學家成立了一種假定,由此再往前面推想,根據這種假定而作實驗,看與理論是否符合。所以科學家的工作也是靠著信心進行的。所以沒有信仰就沒有科學的知識與發明。照樣,宗教信仰的情形也是如此。總之,人類的交往,商業的進行,科學的發明,無一不與信仰有關。聖經說:「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今天的信仰,乃是明天的事實。主耶穌說:「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可以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他必挪去:並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他又說:「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宗教信仰是什麼

也許有人以為:「你上面的一段話,我可以接納。人生固然需要信仰,但未必就需要宗教信仰。又何必需要信仰基督?」不錯,這實在是一個很有興趣,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那末,什麼叫做宗教信仰呢?為什麼要考慮基督教呢?

無庸諱言的:在宗教的範圍裡,並非所有的宗教都盡善盡美的。有些宗教在本質上是落伍迷信的,是幻想自私的。不過,真實的宗教信仰。不是迷信。迷信是與人生脫節的,不是解決人生的;真的宗教信仰是促進人生,充實人生的。

朱光潛在其所著之一書中,說:「我們從人的觀點來說,須認清人的高貴處在那一點。很顯然地,在肉體方面,人比不上許多動物。人之所以高於禽獸者在他的心靈。人如果要充分表現他的「人」性,必須充實他的心靈生活。」但怎樣可使心靈生活得到充實呢?是藉著宗教信仰;因為宗教是注重心靈生活的。無可否認的,人生是有肉身與心靈的兩部分。一個美滿的人生必須是身心兼顧,理智與感情能完全協調的。人生絕不會單因肉身的需求,得到解決為已足,他必須進而求心靈方面的滿足;而宗教信仰能裨益心靈,使精神愉快增進的。耶魯大學的名教授賴德氏( Ladd)曾強調地說:「現代人最迫切的需要,就是宗教信仰的需要。」

所謂宗教信仰,主要的當然是建在有神的基礎上;而我們對於神的存在的觀念,影響到我們的精神與事業,是非常之大的。

茲從反面來說,倘若一個人沒有宗教信仰,則對人生會發生什麼影響呢?

一,他就不會有正確的宇宙觀--我們已知道宇宙之大,電子之小,無不有精密的設計,受正確的自然律所支配。整個宇宙顯示:計劃,思想,情感,智慧……,並且還證明;意志,能力,目的……換句話說,在天地萬物之間,一定有一位創造之神,而神造宇宙顯然是有計劃,目的與意義的。但人如果沒有宗教信仰,當然就不信有神,那末,他就不能信一個有目的與有意義的宇宙了;這樣,宇宙之產生當歸諸盲目的力量與偶然巧合的結果--但,這樣有規律的一個宇宙,怎麼能憑偶然的機遇,忽然巧合起來呢?

二,他也不能有正確的人生觀--如果,宇宙是神所創造的,是有目的與意義的;那末,人為宇宙之一部分,當然人也是神所創造的;人生也一定也有目的與意義的。同時,人的來處與歸宿,也很明顯了。人生在世,可見:有一個神聖屬天的使命,他應當向神負責,以遵行神的旨意,實現神的計劃,建立美滿快樂的世界;他活著不是為著眼前,肉身,屬世,卑下的目的;他乃是為著一個永恆,屬靈,屬天,崇高的目的;他不是為己而活,過一個自私自利的人生,他應當是為神而活,過榮耀神的生活。只有等到死了,他才歸到神那裡去:死是人生的一個段落,不是人生的一個結束;死乃是到神那裡去,報銷生前的任務,等待神給他一個公平的判斷。反之,一個人若不照著神的旨意行,這就是罪;罪使人與神的關係失調,罪使人類世界陷入於痛苦與混亂之中,罪破壞了神的秩序,罪阻礙了神的計劃。所以有人說,人與神的關係正常,人與一切的關係也會正常,這樣講來,每人生前的一段時間,是具有非常的目的與意義的,人生是有極偉大的使命的。

--可是,人若不信有神,就不能信有意義的人生。人生觀是與宇宙觀有連帶關係的。宇宙若不是神創造的,則宇宙必然是一種偶然的機遇,是盲目而無意義的。宇宙若是這樣,則人為宇宙的一部分,豈能例外呢?

許多人因為沒有正確的人生觀,他們所要求的生活,僅僅是物質的享受,肉身的滿足而已。他們所追求的人生,與禽獸無異,不過為生活而生活,沒有高尚的目標。大衛,柯克伍德( David Kirkwood)是一個社會學家,國會議員。在他的自傳中,提到他青年時候的廿四個朋友。其中十二個具有嚴正的人生觀,還有十二個是糊里糊塗的。前十二個人都很好,對於社會很有影響,而且都相當成功;後十二個人的結果都不很好,其中還有自殺死的。

三、他就不信人是有靈魂的--那末,這樣的人所追求的,當然不外乎物慾的滿足。人生的眼光,只會看到近處。他只知道有身體,卻不信有靈魂,他不管將來,因此他的行為事人,影響所及,對己對人,害莫大焉!一個人不信有神,不信靈魂,前面必然是一片黑暗,沒有絲毫光明,當他死了就永遠死了,他還有什麼希望呢!但事實上,人生時時與將來發生關係;故每一個人行事為人,不能不向將來展望。但將來的事無法加以證明,只有等待達到之後,始能知道;未到之前,只能相信。倘使人把將來的信念,完全取消,他就非立刻停止他的生活不可。所以做人豈能不管將來的幸福呢?

四、他就缺乏了德行上支持的力量--敬畏神的人,就會遠離惡行。無神與缺德往往是攜手並進的。以前有一青年人對摩迪先生說,他現在對於神的信念,有多少懷疑之處。摩迪先生轉問那青年說:「你現在的道德怎樣?有比從前退步麼?」青年訥訥不知答,因為摩迪的一句話,剛巧針對了他的痛處。神是光,在他毫無黑暗;光來了,能把黑暗驅除。宗教信仰可以說,是建造德行的原動力。一個敬畏神的人,在德行上總比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好得多,就是這個緣故。

總之,宗教信仰就是相信神的存在;人生的目的與意義,人生的來處與歸宿,都與神的存在有密切的關係。宗教信仰使人類產生崇高偉大的理想,使人生有崇高偉大的目標。事實上,無論何人都想做一個高尚的人,願意向著一個理想的目標發展。沒有人是自甘墮落的,雖土匪或娼妓都不會願意自己的兒女將來也像他們一樣;只是,他們因為沒有宗教信仰,只能有這樣的一個願望,而思想方面又限於現實的物質世界,看不見屬靈世界的真實,所以沒有能力超脫現實,追求更高的人生。但宗教信仰能給人以推動的力量,提高人格,增進心靈的能力,幫助人向著遠遠放著的崇高的目標走去,實現他們理想中高尚有意義的生活。

以上已把宗教信仰的意義與重要,說了一說;但宗教信仰的重要是在於宗教信仰的功用;因為只有正確的信仰,始能發生作用。迷信是沒有功效的。

現在,我們從正面來說明,基督教的信仰對於信的人有什麼功用:

一、使人生有意義與目標--這一點在上文業已說明,茲不詳述。

神看人不是單憑人的行為,乃是憑著他的信仰。人的信仰是什麼,他的趨向也是什麼,他的目標也什麼。我們評判人只看外表的行為,有時會有錯誤,還須要看他在那行為背後的意志與理想,換句話說,他的信仰是什麼。因為決定一個人將來的命運和最後的價值,乃在於這顆信仰的種子。所以神所注意的,就是人的心是否向著他走;假使人的心是向著他,雖然不過是最初的一步,但當走畢全程的時候,終將實現一個基督化的人格。

耶穌說:他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他是道路,真理,生命。人由耶穌,可以認識神;他指示人生應走的道路。

二、使人生有倚靠與幫助,俗語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一個人無論幼年成人都需要有所靠( Sense of Belonging),需要保障(Secruity)。但我們倚靠別人總是有個限度;同時我們四圍,很少有絕對可以信靠的人,就是最親愛的人,最親信的朋友,有時都要離開,他們都不能絕對分擔我們的憂愁痛苦。

我們都需要一個永遠可以信靠的人;他有能力幫助我們,解決我們各樣的困苦,分擔我們的難處……當你信了耶穌,你就得著了這樣的一位。

以色列人在曠野過四十年漂流的生活,經歷許多困難,但因信靠神,終究抵達他們的目的地。莫勒先生憑信心養活了一千多個孤兒。人生自己沒有力量。有時無依無賴,面臨絕境,但信心祈禱,可以克服一切困難。當年被擄的以色列人,在他們返國途中,遙望著故國河山時,心嵌中不禁迸出這樣的詩歌,說:

「我要向山舉目!

我的幫助從何而來?

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

……………

他們又唱和,說:

「倚靠耶和華的人,

好像錫安山

永不搖動。

眾山怎樣圍繞耶路撒冷,

耶和華也照樣圍繞他的百姓,

從今時直到永遠。」

三、使人生有安慰與鼓勵--人生難免有疾病憂 愁,生老病死。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有時生離死別,有時孤單寂寞,有時工作困苦,事業失敗,生活艱苦,貧病交迫,嘗盡一切辛酸苦味……一個人如果沒有宗教信仰,就難免灰心喪志,在患難時,沒有保障。但信仰產生力量,在惡劣環境中有勇氣,能忍耐奮鬥。疾病,憂愁,不測,打擊,誰也不能避免,惟信耶穌的人,雖遇苦難,不致沮喪。耶穌能安慰同情。

試問天下人間,從那裡能聽到這樣的恩言呢?這些都是寶貝的應許: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十一  28)

「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裡來……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十四  27)

「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十六  23)

「你們要將一切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彼前五  7)

…………

總之,可舉的例子太多,我又何必再說?若要一一細說,時候就不夠了。

四、使人生有救法與盼望--人是都有罪惡的。每人都有一個自疚的良心。罪使人的內心產生矛盾,造成人格的分裂:人一面恨惡罪,但一面又去犯罪。犯罪後悔改,悔改後又犯罪。世人無不做了罪惡的奴僕,內心有許多不能告人的隱痛,自怨自恨,沒有平安。不少人因犯罪而一敗塗地,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

人在良心清明時,就覺得需要赦罪之恩;但聖經說:除耶穌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耶穌到世上來是為要拯救失喪的人,他為世人贖罪,死在十字架上,他的寶血能洗淨我們一切的罪。所以有耶穌始有救法,有耶穌始有盼望。

五、使人生有永生與歸宿--按著定命,人人必有一死,死後還有審判。罪的工價乃是死,神的恩典在基督耶穌裡乃是永生。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耶穌)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人生變幻無常,死亡的威脅,常在眼前,惟有信耶穌的人,才有真正的歸宿。

以前鐵但尼( Titani)郵船初次航行時,因撞著冰山,須將下沉,船上的救生艇只能搭救婦孺;所有男人當時都在甲板上,船往深海漸漸的下沉,當時信主的人就唱著這一首聖詩:

「願與我主相親,與主相近

雖然境遇愁苦,四面黑暗,

我仍歌唱此詩,願與我主相親,

願與我主相親,與主相近」

這是悲壯動人的一幕。這些信徒雖然向著死亡進軍,但都知道他們所去的是什麼地方;可是,其中那些不信的,將感到如何徬徨恐懼啊!

 基督教豈是麻醉人民的鴉片?

近年來,有不少人武斷的認為宗教所給予人的這些作用,徒然是麻痺人的感情;這些逃避現實,玄虛無憑的理論,僅僅使人感覺到遲鈍;或者叫人相信一切都是命定的,所以只能逆來順受,等待來世的福氣了。有些人還批評說:基督教還不是被帝國主義與資本家作為侵略利用的工具麼?不錯,我們承認帝國主義與資本家可以利用教會,但基督教本身並非就是帝國主義與資本家。世上無論什麼東西,都可以被人利用,但不能歸咎於被利用者。這好比,刀可用來搶劫殺人,刀也可以用來作種種有益的事工,我們決不致因刀之被惡人利用,就否定刀的價值。

許多人詆毀基督教,因為他們只看見基督教的敗類,而沒有注意到真正的基督教。教會歷代來不斷的有復興運動,擺脫教會內種種腐化的東西。基督教並非只是一些信條與儀式,或者人去做禮拜,講一些宗教的術語;真正的基督教不是外面的東西,乃是裡面的生命;不是外表的修改,乃是內心的革新。基督教不會對罪惡妥協的:每一個真正的基督徒對於正義的敏感,是非的評判,良心的自愆,比任何人都來得強烈。一個人信主的時候,無不有一種自覺,就是他的心靈甦醒過來了。基督教能幫助人做一個勇敢的戰士,與罪惡和環境鬥爭。基督教的理想進入人心,他就不會像以前一樣了。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標準的基督徒是犧牲捨己的。基督教不是出世的,乃是入世而救世的。耶穌又說:「我來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基督教根據基督所給我們的模範,對於服務社會之不遺餘力,是有目共睹的。基督教不是政治性的組織:耶穌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所以基督教不用政治的方式,從事革命;但基督教對於罪惡的攻擊,社會福利的增進,總是全力以赴的。例如:使婦女與兒童的地位,得以提高的,乃是基督教;使勞工被視為神聖,使奴隸之獲解放的,亦是基督教;又如提倡教肓,撫育孤兒老人,設立救濟機構,創辦醫院,麻瘋院,紅十字會,與及民主觀念之發軔……無一不始於基督教。可見基督教決不是任何人的鴉片。

下為復興報所載白斯氏所著「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嗎?」一文內所提供的一些事實,說明有真實宗教信仰的人,是如何的忘記自己,服務人群:

「請看馬丁路得,加爾文,本仁約翰等人:試問,弱者能成就他們所建立的豐功偉績麼?十七世紀初葉,那些在荷蘭乘船往新大陸去逃避英國教禍,而建設美洲合眾國的一百幾十個新教徒是弱者麼?他們的宗教信仰是打動弱者的心弦去成就這件偉大事業的麼?鴉片能引誘一個基勒莫爾( Gilmour)往蒙古去傳道,一個莫法特(Moffat)去古露曼傳道,一個李文斯敦(Livingstone)去非洲傳道,一個馬開(Mackey)往烏干達傳道,或一個達彌(Damion)發宏願給患大麻瘋的病人去服務麼?宗教若是鴉片,怎能令司徒德(C.T. Studd)那樣的人,視三萬英磅的錢財如糞土,卻要以往外國去傳道為職志呢?又怎樣令革仁斐勒士爵士(Sir Wilfred Grenfell)那樣的人,放棄一生在倫敦的名利和偌大產業,不辭勞苦往拉巴拉多(Labrador)去傳道四五十年之久呢?狄托曼(M.H. Tiltman)有一本書,叫做事奉神的英雄(God's Adventurers),滿滿記載這一類的事,凡是不肯接受宗教而認宗教為人民之鴉片的人,都應該找來讀一讀,就知道宗教信仰是什麼東西,基督教的力量是何等的偉大了。

「只有那些具有堅強不拔的意志,像佛科德( Father Defoucald)那樣的人,才能夠在亞拉伯的荒野服務那麼長久。在那些悠悠的服務歲月當中,他丟棄了什麼呢?他本是一位伯爵,有錢有勢有名,是一位優越的騎師,具有卓絕的才智。當他的宗教信念要他獻身於主去服務人群之時,他就把這一切都視作糞土了。

「我們也要讀一讀捷克遜( Wm.H. Jackson)的傳記。他自己是瞎眼的。他不遠千里地往緬甸去,甘願和二萬五千個絕度困苦的人同居,完全忘記自己,去服務那些盲人。他照顧到他們的每一個需要。他在自己所設立的大規模的盲童院裡,不啻就是全體盲童的父親,兄弟,教師,醫生和伴侶。「宗教的精義,不在乎什麼謎之解決,而在乎一些價值之保存」,這句話的真理,捷克遜確可以當之而無愧。請你細心的讀一讀他的這本傳記,就可以知道宗教對於捷克遜究竟是不是鴉片了。

「請你再思想一下全世界各地無數的醫院,學校,孤兒院,老人院等等教育和慈善機關。你總可以看見不少的人,男人和女人,滿有宗教熱忱,不辭勞苦地去到非常困苦的地方,從事於社會服務的開荒工作。他們在各處地方盡力為那些貧,病,老,弱的人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們這樣做,都是出於宗教的熱誠。」

當作者讀完了白斯氏這一段文字以後,深深的受了感動。如果,仍然有人要誣蔑基督教為迷信,為麻醉人民的鴉片,我倒要大膽的說:「巴不得今天有更多的人被基督教所迷,被基督教所麻醉就好了!如果,這叫做鴉片,我巴不得人人都抽鴉片了!」

 需要不需要的問題

最後,讓我們回到本文的主題來說一說:究竟現代人不再需要宗教了嗎?

不需要是可以的;因為神從來不勉強人;神不施強迫,神尊重人的自由意志,神祇有邀請。神的邀請是本乎愛,也是本乎尊重人的自主權的原則。神不強制人作理性的屈服,神乃是要人作一個道德的選擇,這是一個在善與惡,是與非,生與死之間的選擇。人若拒絕邀請,這是人的自棄。神愛世人,神總是用盡一切的方法,為要拯救世人。

再說,不需要是可以的;除非人有三種辦法:(一)他必須取消神的存在。如果,宇宙之間,沒有神的話,當然什麼都不成問題了。(二)他必須是一位完人,毫無瑕疵玷污,只要他絲毫無罪,完全聖潔,雖然有神,但神是公義的,必不致於無端端的定他有罪。但是聖經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人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三)他必須是永遠不死。如果,有神,自己也有罪;那末,只要他不會死,就什麼都不怕了。

今天許多人之所以不需要宗教信仰;有些是因為貪戀罪中之樂,因為自己的行為不正,迫使他們不信有神,掩耳盜鈴,巴不得沒有神就好了;還有些是掛著哲學家,教育家,科學家招牌的知識分子,他們不能考慮宗教,否則怕要被人恥笑,視為迷信無知,所以為著職業,為著顏面,不能相信宗教;再有些是時髦分子,他們不過人云亦云,囔著這時代不再需要宗教信仰的論調--究其實,那些所謂不需要者並不能證明他們是沒有需要。這好比有些人患了毒瘤,或其他致命的病症,在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以前,都是不覺得需要治療的。人們對於自己的靈性也是如此。

巴不得,神會開啟你的心眼,使你知道:(一)神愛你!你不要懼怕神,誤會神。神愛世人,神願意與人建立一個愛的關係。人的愛會改變,會有條件,會有限制。人因為對方有可愛之處而愛之;人的愛有他愛的範圍,愛的小圈子。但神的愛是奇炒,廣博的,犧牲,永遠的;他愛世人不因為我有什麼可愛,但神卻為我們差遣他的獨生子到世上來。所以第二件事,你要知道的,(二)就是耶穌要救你。聖經說,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沒有耶穌為我們贖罪流血,我們就沒有救法。別人不能救我,自己亦無法自救;人不可以將功補過,好比昨日殺死一人,今日救了一人,但昨日的罪,依然存在。全世界都臥在惡者手下,作了罪惡的奴僕,只有耶穌能搭救一切信靠他的人。因此,最後希望你知道的,(三)就是你可以得永生!何必死亡呢?神是永生的源頭,信的人好比一隻電燈泡接在電源上一樣,燈泡只要被接上去,就能發光,顯出燈泡的用處。不信的人又如插在花瓶裡的鮮花,雖暫時鮮艷,但它是死的,因為已經與根源割絕了。但信耶穌的人有永生,有根有基。人有肉體,還有靈魂。肉體是暫時的,靈魂是永遠的。人的肉體好比桃子,人的靈魂好比核內的桃仁。桃子的肉雖被吃掉,但還有桃仁;如果把桃仁也丟在火中燒了,那才永遠的死了。人的生命也是這樣。總之,神愛你!耶穌要救你!你可以得永生!希望你不要辜負了神的恩典與期望!

人生所需要的就是一個意志堅強的抉擇。躊躇觀望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我們對於切身的生活問題,決不可優柔寡斷,坐失時機的。一個人沒有宗教信仰是最大的不幸;把基督的救恩,視為無關重要的,是最危險的事。一個遲疑不決的態度往往就等於作了一個消極的決定:這好比有人在  Niagara大瀑布上的上游划船,船若順流而下,到了一個界線,若不積極的劃回去,則就無力再能在急流驚湍裡,挽回厄運,勢必急速地衝往大瀑布的方向,不久就會捲入洶湧的波濤中,粉身碎骨了。如果,在沒有到達生死的界線之先,划船者若遲疑不決,則無情的死神,就會替他決定死亡的命運!今天在人生的潮流中,光陰轉瞬即逝;形勢逼人,要人快快決定;請問你要不要接受神的救恩?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