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講章大綱

與這些人相遇

主題:巴拿巴——在豐盛中的教訓

經文:徒十一  19-30

引言

巴拿巴名字的意思是「勸慰子」或「勸勉」(徒四36-37)。他生來是利未人,乃塞浦路斯的原居民。他的外貌俊美(參看徒十四11-12),被安提阿教會承認為先知和教師(徒十三1),而且在初期教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對他性情的研究顯示:

巴拿巴是一個有信心的人(徒十一  22、24)

1)     向主開放( 徒十一  24)

2)     他對神的話服從(羅十  17)

巴拿巴是一個完全的人(徒十一  24)

1)     要倒空( 徒十一  24)

2)     必要降服( 徒十一  24)

3)     必要有祈禱的心( 徒十一  24)

巴拿巴是一個豐盛的人(徒十一  24)

1)     的榜樣的豐盛(徒四  37)

2)     他的鼓勵的豐盛(徒四  36)

3)     他的福音的豐盛( 徒十一  23-24)

結語

巴拿巴是一個有信心的人、一個完全的人和一個豐盛的人。你又如何呢?


34講章大綱闡釋

與這些人相遇

主題:巴拿巴——在豐盛中的教訓

經文:徒十一  19-30

引言

我們第一次遇到巴拿巴,是在使徒行傳第四章。他的名字叫約瑟,不過使徒卻稱他為巴拿巴,這個亞蘭文的用詞意思是「勸慰子」或「勸勉」(徒四  36)。他是塞浦路斯的原居民,也是一個擁有產業的利未人——大概是數塊田(徒四36-37)。這是違反律法的,因為利未人是不可以擁有房產的。很明顯,人們並不常遵守這條律法。

巴拿巴被安提阿教會承認為先知和教師(徒十三  1),而且在初期教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他說服了使徒保羅悔改的真實性(參看九27);他代表安提阿的使徒認出了那是出於神的運動(參看徒十一22、24);他陪伴保羅作第一次的宣教旅程(參看徒十三2),並且為外邦人在耶路撒冷會議上申辯(參看徒十五12、22-25)。也許對他最佳的總評應該是:「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徒十一24)

巴拿巴是一個有信心的人

「巴拿巴……大有信心」(徒十一  22、24)。沒有人可以沒有信心而經歷被聖靈充滿。我們因信稱義、因信得潔淨,有一天也要因信得榮耀。聖經說:「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來十一6),以及「凡不出於信心的都是罪」(羅十四23)。在巴拿巴的生命中:

1) 他向主開放

「巴拿巴原是個好人……大有信心」(徒十一  24)。在巴拿巴的生命中有一刻仰望耶穌,信心便生出來了(參看來十二2),不過很明顯,就是他繼續仰望(暗示了集中注視),直至他成為一個「大有信心」的人(徒十一24)。「大有信心」這詞是超過一般自然的信任的——雖然它們也關係密切。另有兩件事情是必須包括進去的:第一,巴拿巴對福音真理的掌握極為紮實,他對耶穌基督的彌賽亞和復活並沒有猶疑不定;第二,他對基督教福音的概括性有一個清晰的觀念。他對神在大掃的掃羅,那個曾經逼迫教會的人身上所作的有信心,他對在事奉壓力下的表親馬可也一樣。他同時對福音世界也懷抱異象。

2)     他對神的話服從

「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十  17)。在舊約和新約的背景中,「順服」這個字是可以跟「聽」字交換的。在聖經中,順服代表一個人對他所聽到的事情作出積極的回應,而不是被動地聽。這是基督教中最重要字眼。

從上下文我們可以十分清楚地看見,巴拿巴是個順服的人。當他勸導悔改者要「恆久靠主」(徒十一  23),他乃是呼召他們要積極地回應。他是大有信心的人,他也熱切盼望安提阿的基督徒能如此。有人說過:「當鐘聲響起時,僕人必須動身。」願我們對神的主人之鐘的聲音會更敏感,更預備奔向它呼召我們的方向!

巴拿巴是一個完全的人

「巴拿巴……被聖靈充滿」(徒十一  24)。神的旨意是指每個基督徒都應該有意識地、持續地和顯著地被聖靈充滿(參看弗五18)。這在巴拿巴是真確的。對他——和我們每一個——來說,這涉及三重條件:

1) 必要倒空

「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徒十一  24)。聖靈不是液體,乃是一個位格,與父和子地位同等。被聖靈充滿就是受聖靈控制,因此必須要倒空一切會消減祂或叫祂擔憂的任何事(參看帖五19;弗30)。第一點指到我們生命中的自我,另一點則是與我們生命中的罪有關。若要聖靈充滿我們,我們必須向自我死,罪必須被顯露出來。

1.舉例說明

2)     必要降服

「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徒十一24)。當保羅寫:「要被聖靈充滿」(弗五18)時,他用了一個被動的動詞。我們不能自己充滿,我們只可以在降服或順服在聖靈面前,然後被充滿。使徒行傳五章32節提醒我們,神把聖靈賜給那些順服祂的人。你能夠宣告你認識那豐盛嗎?聖靈有沒有管治你生命的每一個範疇?巴拿巴是一個被聖靈充滿的人。你又如何?

2.舉例說明

3)    必要有祈禱的心

「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徒十一  24)。每一個祝福都是藉著信心臨到我們的。耶穌說:「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著」(太廿一22);再一次:「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天父,豈不更將聖靈給求他的人嗎?」(路十一13)祂這些話都是對已重生的人說的。  祂所指的不但是聖靈的位格,更指到祂的豐盛和能力。

陶雷博士  ( Dr.R.A.Torrey )  他的著作《祈禱的能力》( The Power of Prayer )  說:「祈禱是那把打開神無限恩典和能力倉庫的鑰匙。神本身所有的美善和祂一切所擁有的,都是從祈禱支取的」( 16頁)。陶雷博士責難我們說:「我們忙得不會祈禱。我們有很多活動,但完成的卻很少;很多事奉卻很少認罪;很多機制卻很少果效」( How to Obtain Fullness of Power, p.58 )。  巴拿巴是一個「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徒十一  24)。那是你的寫照嗎?

巴拿巴是一個豐盛的人

「巴拿巴是個好人」(徒十一  24)。最顯著的觀念在於「好」這個字,它是指到道德上的優勝,不過我們卻不能把意思限定於此。這個字還表達了性格柔和、善良、慷慨和願意為他人的好處作出犧牲。這在巴拿巴的身上是何其真的事實!

1) 他的榜樣的豐盛

我們讀到巴拿巴「有田地,也賣了,把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徒四  37)。這是他信心的歷險和愛的行動。當他拿了價銀放在使徒的腳前,他所做在其他人心裡留下了極深的影響。他那麼有意義的行動立即激發亞拿尼亞和撒非喇做出同樣的事——除了他們欺哄聖靈,向教會犯罪。

榜樣的威力不能被低估。人們常常都看著我們,我們所做的往往對別人造成難以置信的影響。這是因為主耶穌「周流四方,行善事」(約七  12;徒十38),人們還說他是迷惑眾人的。在生命中有很多都說明,榜樣所做的勝過才能,別人對我們的稱讚,必定比我們自吹自擂有力。

3.舉例說明

2)     他的鼓勵的豐盛

「約瑟,使徒稱他為巴拿巴(翻出來就是勸慰子)」(徒四  36)。這正是他所作的服事。他是那個把保羅引薦給他以前逼迫的教會的人(參看徒九26-28),後來又招攬他成為安提阿年青悔罪者的教師。其實多年前他已幫助過保羅逃離耶路撒冷,使他離開追捕他的希利尼人的手。在那時(約九年前),掃羅退到大掃去;但巴拿巴把他找回來,「獵獲他」,至少有一年時間掃羅當了巴拿巴的助手。

誠然,在第一次的宣教旅程之後,保羅和巴拿巴因約翰馬可背叛事奉而起了爭執。他們的爭執激烈到一個地步,使他們各走各路。巴拿巴帶著馬可航行到塞浦路斯;保羅揀選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們把他交於主的恩中」(徒十五  40)。

 有人懷疑假如巴拿巴對馬可也失去信心的話,後果將會如何。也許馬可從此會完全退出基督徒的事奉行列。假如我們沒有他寫的福音書,我們也不可能有馬太福音或路加福音了,因為他們都是極依賴馬可的資料的。神不讓馬可這個人離開,是因為他得著巴拿巴的鼓勵。

4.補充說明

3)     他的福音的豐盛

當巴拿巴來的時候,他勸慰年青信徒要「立定心志,恆久靠主」(徒十一  23-24)。路加加上一句話:「於是有許多人歸服了主」(徒十一24)。這明顯是巴拿巴事奉的影響。他的講道和教導是何等有力!他的工作是如此成功,福音的魚網都要擠破了,以致巴拿巴要找掃羅幫忙。最後安提阿的教會都認識聖靈,巴拿巴和保羅也被指派去做宣教的工作(徒十三1-4);他們兩人也受聖靈差遣出去,傳講神的道(徒十三1-5)。於是第一次的宣教旅程就這樣開始了。巴拿巴對福音的熱誠會因此永被記念。

摩根( G. Campbell Morgan)完美地總結了巴拿巴這個人。他指出他名字的意思是「預言之子。」這是一個活出他名字的人。有保惠師內住,他的事奉是雙重的:第一是安慰,其次就是勸導。這正是耶穌差遣聖靈時,心中所想的同樣的雙重事奉。祂說:「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差遣保惠師)到你們這裡來」(約十四18、26)。然後就是關於勸導的元素,祂說:「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約十四26)。「保惠師」一詞結合了安慰和勸導。使徒把約瑟稱為巴拿巴,因為他是人如其名。這人在安慰和勸導上有恩賜,而且被福音的熱誠燃燒著;這被油膏了的嘴唇開始了一個最終擴展到地極的運動。

5.舉例說明

結語

巴拿巴是一個有信心的人、一個完全的人和一個豐盛的人。你又如何呢?


附加評注

1.舉例說明

最近一個年青男子進行了一個切除心瓣膜的手術,那是一根環繞心臟,如紙般薄的線,但他的已增大了四分之三寸,阻礙了他的心肌的運作。醫生說當他們切除了心瓣膜,心臟立即會比現在的運作快兩倍。正如增大了的心瓣膜一樣,罪也減低了我們屬靈的運作,使我們在靈裡生病。我們需要讓主移除罪,它減慢了我們為主而作的百倍功能。

2.舉例說明

歐福德牧師記得在他得救之後,他花了多年時間才明白什麼是順服聖靈。雖然他已全職事奉,並且藉著傳講神的話語,見證了相當多的祝福,他卻知道他的生命裡面缺乏力量和自由。他很關注這情況,於是安排了休假時間查考聖經,並且等候神。當他深思到以弗所書五章18節和哥林多後書三章17節,他開始注意到豐盛和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有主所控制的生命才能釋放我們。當他讀到:「主的靈在哪裡,那裡就得以自由」,他看見了真理,並且藉著禸住聖靈的管治,進入了被釋放的生命的喜樂經驗。

3.舉例說明

在慕迪( Dwight L. Moody )的傳記中,記載了一件威爾遜( Woodrow Wilson )總統的生平佚事;總統描述了自己與這位著名布道家的唯一一次接觸:「我當時正在理髮店,我發現有一個不尋常的人進來。一個男人靜靜地進來,坐在我的旁邊。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充分流露出對服務他的人一種個人和極大的興趣,而他的態度是不亢不卑的。我故意逗留到他離開,之後卻發現他的到訪對店裡的理髮師產生了一些影響。他們的對話是安靜而低調的。雖然他們不知道他的名字,他的存在彷彿提升了他們的思想,給他們極深的印象。以我個人來說,我離開那裡的時候,我感覺彷彿到過敬拜的地方一樣。」

慕迪先生光顧理髮店,正如聖經記載彼得和約翰在耶路撒冷的會議中,「認明他們是跟過耶穌的」(徒四13)。很多人只有興趣以他們自己叫人難忘。但信徒卻應每天在他的生命中讓神展示出基督的香氣,以致其他人可以感受到主的可愛。

4.補充說明

在一篇名為「巴拿巴:溫暖的鼓勵者」( Barnabas: Warmhearted Encourager )的文章中,在奧地利作宣教士的蔻蒂斯( Devere K. Curtiss )  說:「我們(有巴拿巴的同在時)應感到十分舒服。他大概常常微笑,大力與新來者握手,對朋友則來個熊抱。若他不同意你的話,他會巧妙地另外作出建議。若你在事業上遇到困難,他也會在那裡,不是絮絮不休,乃是伸出援手。試想想假如新約沒有巴拿巴,歷史會何等的不同。誰會把剛悔改的保羅引薦給使徒?假如沒有人給馬可第二次機會,他和他的福音又會怎樣?巴拿巴滿足於扮演一個輔助的角色,他調解、容納、接受。當基督徒同住在基督的身體……我們可以從巴拿巴學習到更多。」 ( Europe Report, Wheaton, January-February, 1981, p.7 )

5.舉例說明

據歐福德牧師說,他一個現在已回到主身邊的摯友,是現代的巴拿巴。這人在加勒比海一帶植堂,並且被大大地使用。但事情不是常常這樣的。他早年在當宣教士時,使因生病而被調回家。但他康復後,神再次使用他,雖然他說那時他不懂何謂真正傳福音者的自由和勝利。然後有一次他到一個加勒比海的島上作布道。他所住的房間又熱又濕,那裡的人又毫無反應,他感到非常孤單和想家。

在一個又氣使人呼吸不順暢的日子,他沿路走下海灘,望向茫茫大海。太陽燠熱非常,可是忽然間,一陣舒暢的海風吹在他身上,涼快了他的臉,甦醒了他的靈魂。當他吸進一口清新的空氣,彷彿神對他說:「狂野的人,你既吸進這口空氣,為何不接受聖靈的豐盛。」他得到了信息。他跪下來,承認自己一直與肉體爭戰,並且犯了罪。然後他抬頭望天,深深吸進一口清新的空氣,直吸到肺裡,祈禱說:「主啊,當我吸進這口空氣時,我也憑信心接受聖靈的豐盛。」從那一刻開始,他便急不及待要去傳道。那晚,當他的道講到一半,聖靈臨到會場,讓人深信聖靈在清晨已在人們中間工作。結果,一間教會成立了。當韋特殊向歐福德博士重述這件事時,說:「我沒有經過吸一口氣和祈禱,我是不會踏上講台的,『主啊,我也接受聖靈的豐盛。」』


進深研究書目

Joseph Addison Alexander, Commentary on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Minneapolis: Klock & Klock Christian Publishers).

Samuel Angus, Environment of Early Christianity, (New York: Scribner, 1914).

William Barclay, The Act of the Apostles,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55).

E. M. Blaikiock,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9).

F. F. Bruce,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Act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4).

__________, Paul: Apostle of the Heart Set Free, (Grand Rapid: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7).

Charles W. Carter and Ralph Earle, The Acts of the Apostle – a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W. J. Conybeare and J. S. Howson, The Life and Epistles of St. Paul, 2 vols., 1854,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3).

H. A. Ironside, Lectures on the Book of Acts, (Neptune, N. J.: Loizeaux Brothers, 1961).

J. C. Macaulay, Expository Commentary on Acts, (Chicago: Moody Press, 1978).

C. Campbell Morgan,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Old Tappan: Fleming H. Revell Co., 1924).

Richard B. Rackham,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64).

William Ramsay, St. Paul the Traveler and the Roman Citizen, 3d ed., 1897,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79).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