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講章大綱

系列:生命的詩歌

主題:信心的爭戰

經文:詩二十

引言

詩篇二十篇是教會一首爭戰的詩歌,教導我們怎樣打信心的仗。

一、信心的代求(詩二十  1-4)

1)禱告讓信徒在爭戰中享安息( 詩二十1)

2)禱告讓信徒在爭戰中得力量( 詩二十2)

3)禱告讓信徒在爭戰中具權柄( 詩二十3)

4)禱告讓信徒在爭戰中有謀略( 詩二十4)

二、信心的盼望(詩二十5)

1)得見神的救恩(詩二十5)

2)高舉神的旌旗(詩二十5)

三、信心的實現(詩二十6)

1)神的勝利已成事實(詩二十6)

2)神的工作滿有能力(詩二十6)

四、信心的確定(詩二十7)

1)憑肉體沒有信心(詩二十7)

2)在主裡滿有信心(詩二十7)

五、信心的歡呼(詩二十8  -9)

1)敵人戰敗的徵兆(詩二十8)

2)君王得勝的頌歌(詩二十9)

結語

神的心意是要我們常打得勝的仗。憑著信心,讓我們仰望主耶穌而爭戰。


50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生命的詩歌

主題:信心的爭戰

經文:詩二十

引言

一般人認為詩篇二十篇的對象是將宣戰的君王。大衛很可能想起以前攻打亞捫人和亞蘭人的戰況,那時他殺了亞蘭七百輛戰車的人,四萬馬兵,又殺了亞蘭的將軍朔法」(撒下十18)。本篇與詩篇廿一篇緊密相連,廿一篇是慶祝神所賜予的勝利,而本篇是禮儀性的詩歌,很可能是君王出戰前在公共敬拜時唱頌的。本篇亦是教會一首爭戰的詩歌。領略其中的重要信息,就曉得如何打信心的仗,這包括了五方面:

一、信心的代求

「願耶和華在你遭難的日子應允你……將你心所願的賜給你,成就你的一切籌算」( 詩二十1  -4)。保羅在以弗所書告訴我們,兩種敵擋撒但和鬼魔不可缺少的武器,就是神的道和禱告的靈(弗六17-18),而這兩種武器都包含在信心的代求中。按大衛所說:

1)禱告讓信徒在爭戰中享安息

「願耶和華在你遭難的日子應允你,願名為雅各 神的高舉你」( 詩二十1)。或「把你置在高處」。大衛開始寫這首爭戰的頌歌時,也許想起雅各準備面見他哥哥以掃時,心情十分沉重,而且非常膽怯(創卅二)。然而,神在他遭患難的日子聽他禱告,與他摔跤,直至他肉體中的自信粉碎,信心和信靠被提升到另一個層次。雅各不再是那個詭詐的雅各,從此他被稱為以色列皇子,因為他「與神與人較力,都得了勝」(創卅二28)。自此以後,他心中的懼怕完全消除,可以滿有信心迎見以掃。

2)禱告讓信徒在爭戰中得力量

「願祂從聖所救助你,從錫安堅固你」( 詩二十2)。聖所乃大衛在錫安山所興建的聖地,那兒放了約櫃。「神的名」立在其上,常有神的幫助和不斷的恩典擁流出來。

1。補充說明

3)禱告讓信徒在爭戰中富權柄

「記念你的一切供獻,悅納你的燔祭(細拉)」( 詩二十3)。聖節非常重要。君王在重要的時刻,如在出戰前他本人獻上祭牲,是當時的習俗。這沒有違犯祭司職任的正常功能,因為百姓家中的領導人也指定要獻祭。所獻的祭包括細面、乳香,以及全部燔祭,代表獻祭者滿心感謝,把自己全然獻上。因此詩人這樣禱告:「記念你的一切供獻,悅納你的燔祭」( 詩二十3)。倘若神不記念和悅納這些獻祭,大衛是沒有權柄開戰。

「記念」和「悅納」具有特別的意義,兩者均是祭司向天祈求批准和授權。保羅寫到有關福音的使命和屬靈的爭戰時,就問道:「有誰當兵,自備糧餉呢?」(林前九  7)好像一個兵丁等候軍官發出號令和糧餉一樣,除非我們對神完全委身,又蒙神全然悅納,否則就不能打信心的仗。倘若信徒不能向將令完全獻上他的精力,他就無法打信心的仗。

4)禱告讓信徒在爭戰中具謀略

「將你心所願的賜給你,成就你的一切籌算」( 詩二十4,廿一2)。「計劃」可翻譯成「籌算」或「計謀」(賽十一2,卅六5)。當人在主裡真正喜悅自己時,神會讓他心願達成。這篇詩篇便印證了這個原則。信徒在禱告中享安息,得力量,具權柄,因此主對他說:「將你心所願的賜給你,成就你的一切籌算」。有什麼能讓我們好好裝備自己,面對每天的爭戰?除了深信主所批許的謀略之外,別無他法。我們感到疑慮和畏懼,多是因為不能確定我們的方向和動機。

2。舉例說明

二、信心的盼望

「我們要因你的救恩誇勝,要奉我們神的名豎立旌旗。願耶和華成就你一切所求的」( 詩二十5)。因大衛深信主垂聽他的禱告,百姓就歌頌:「願耶和華成就你一切所求的」( 詩二十5)。換句話說,他盼望:

1)得見神的拯救

「我們要因你的救恩誇勝」( 詩二十5)。「救恩」一詞在上下文中指大衛的禱告蒙應允,已把敵人打敗。這應是每位信徒的信心格言。神對我們說:「不要懼怕,只管站住,看耶和華今天向你們所要施行的救恩」(出十四13)。

3.補充說明

2)高舉神的旌旗

「要奉我們神的名豎立旌旗」( 詩二十5)。有學者認為此處是軍隊高舉搖晃旗幟,作為神使他們得勝的信心表現,也是他們把旌旗豎立在敵軍根據地的標記。旌旗是一種象徵,具有其重要性及價值。每個國家、每個民族均有其象徵,深深印在愛國者的心上。每個士兵也忠於他的徽章!

我們的旌旗乃是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除非我們能在魔鬼的陣地歡慶加略山的得勝,否則就不能打信心的仗。我們要在每個生活處境中高舉十架的旌旗,不讓撒但掌權,這便是得勝。

4.註解

三、信心的實現

「現在我知道耶和華救護他的受膏者,必從他的聖天上應允他,用右手的能力救護他」( 詩二十6)。這是信心期盼的首期:是信心的實現。使用第一人身標誌著講者的改變,最可能的解釋是大祭司或君王在為自己說話。以前寄望的,現在已「知道」。這是在屬靈生命寶貴的一課。信心的實現可分兩方面:

1)神的勝利已成事實

「現在我知道主救護他的受膏者」(二十6)。更佳應譯作:「現在我知道耶和華已經救護了他的受膏者」。大衛認為他已勝過了敵人。這就是信心的實現。對非信徒來說這些詞是很愚昧的,但神的勝利已成為事實。基督戰士的工作並非為要取勝而爭戰,而是在勝利中爭戰。

5.舉例說明

2)神的使命滿有能力

「(耶和華)必從他的聖天上應允他,用右手的能力救護他」( 詩二十6)。因為神的勝利已成事實,我們便有快如閃電、並滿有拯救大能的屬天力量。神要在祂的子民身上策動這股蘊藏的力量。神右手的拯救能力把永恆的真理帶進歷史內。我們的責任就是在所有景況中,憑信心實現神在十字架上一次過所

彰顯的永遠勝利。

6.舉例說明

四、信心的確定

「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題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 詩二十7)。打信心的仗有其本身的獨特確定。它強調基督徒生命中的想想、

、言語和行動。簡單來說,可分為:

1)憑肉體沒有信心

「有人靠車,有人靠馬」( 詩二十7)。大衛的敵人有極多騎兵與戰車,真是可怕。我們之前也看過,大衛這位牧人  /君王殺了亞蘭七百輛戰車的人、四萬馬兵(撒下十18)。  另一方面,神要祂的子民靠祂,而非靠肉體。  因此,神命令君王不要加添馬匹(申十七16)。

法國大革命鼓吹「自由、平等、博愛。」拿破侖卻把它改成「步兵術、騎兵術、射箭術。」

當我們靠肉體的時候,就停止打信心的仗。使徒保羅提醒我們,基督徒的顯著特質就是在基督裡歡呼,並且不靠肉體(腓三3)。

7.舉例說明

2)在主裡滿有信心

「但我們要題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 詩二十7)。神記念大衛的供獻和祭物( 詩二十3),故我們也要記念主我神的名。記念祂的名,即依靠祂的個性。對信徒來說,這已經足夠了。

8.舉例說明

五、信心的歡呼

「他們都屈身仆倒,我們卻起來,立得正直。求耶和華施行拯救。我們呼求的時候,願王應允我們」( 詩二十8  -9)。從結尾這兩節中,我們幾乎可聽見以色列民向耶和華唱頌這首作戰詩歌。從這信心的歡呼中,我們有兩種相對的思想:

1)敵人戰敗的徵兆

「他們都屈身仆倒,我們卻起來,立得正直」( 詩二十8)。雖然神的子民有時會跌倒,但他們會再站起來,因為他們最終的得勝已經確定。然而,敵人戰敗的徵兆就是他屈身仆倒,永不能起來。詩人想像這一切,彷彿他正參與在實際的戰爭中。這真是歡呼的原因啊!

2)君王得勝的頌歌

「求耶和華施行拯救。我們呼求的時候,願王應允我們」( 詩二十9)。解經家對此處的正確翻譯見解不一,一般認為是得勝的頌歌。依理奧主教  ( Bishop Charles John Elliott )  認為這節應作:「耶和華,求你拯救我王。願祂(耶和華)在我們呼求的日子應允我們。」他接著說:「耶和華,求禰拯救我王」這片語是英國國歌的開首。因此,這首古以色列和基督教會的爭戰頌歌結束時逐漸加強:「主耶和華拯救我王」,然後平靜地減弱:「願祂在我們呼求的日子應允我們」。

結語

神在我們生命中的旨意是叫我們如君王一般「掌管生命」,並曉得在信心的爭戰中不斷得勝。這詩篇指出了決定得勝生活的重要原則。讓我們曉得如何仰望耶穌,祂是信心的創始成終者,靠著祂我們便可得勝。


附加評注

1.補充說明

解釋及應用列王記上八章44至45節的原則。

2.舉例說明

約翰皮爾辛 上將  ( General John J. Pershing )  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陸軍統帥,他對士兵這樣寫道:「艱難是你的命運,但信靠神能給你安慰。誘惑使你受挫,但主的教訓卻能給你力量。願你勇敢如將士,正直如人子,為為你同胞的鼓勵,以及你國家的榮譽!」

有主在身旁,我們如基督的精兵,便能「打美好的仗」,表明「祂是我的盤石、我的救主、我的保壘,我必不致動搖;主是我的拯救、我的榮耀,是我力量的盤石,主是我的避難所。」

3.補充說明

指出此處的舊約聖經真理不單被確定,也在新約聖經中應用(羅八  37;林後二14;林前十五57;約壹五4)。

4.註解

「在此處,第  6和9節,得勝一詞是從『拯救』(比較耶穌的名字)的字根翻譯過來。在打仗的處境中,除了單含『拯救』之意外,還有『救恩』的意思」( Kidner )。

5.舉例說明

「英國國民熱切期待滑鐵盧之役的戰果,因人民對此寄予厚望。消息公佈時只有簡單的一句:「威靈頓戰敗了」。全國隨即奔喪,無不哀慟。直到發現是一場誤會,消息還有下文:「威靈頓戰敗了拿破侖時」人民的悲哀便轉化為歡欣,哀慟之後是極大的歡呼。當世人把焦點集中在與撒但爭戰時,基督在十字架上已榮耀得勝了」 (選自  1200 Notes, Quotes and Anecdotes published by Pickering & Inglis   ,獲准使  用)。

6.舉例說明

保羅多次用了羅馬帝國戰勝作比喻。羅馬得勝的統治者得至高榮譽,從戰埸回國時在首都受到熱烈的擁戴。塗炭的生靈、被俘的貴族和將帥伴隨他凱旋回歸。白馬、大象、獅子、老虎等為他拉華美的戰車。四處散發著青草香味,沿路遍滿鮮花,壇上燒了香。整個城市瀰漫著獻祭的煙和芬芳香味。英語中「triumph」與保羅所使用的希臘文是同一個字(林後二14;弗四8;西二15)( 選自  1200 Notes, Quotes and Anecdotes published by Pickering & Inglis   ,獲准使用)。

7.舉例說明

一位拉丁美洲的布道家包樂( Luis Palau ),在自傳中回想自己早年傳道時常常把信心放錯了位置。「我們有很多教義,但有些人似乎從沒行在聖靈的能力裡,也不能得到不靠己力的釋放。紀律是好,但在瘋狂的活動中我卻找不能得勝的感覺,情況始終沒有改善,還是結不出果子來。」他非常沮喪對主說,如果在年底前還沒有改變,他就放棄傳道。六周後情況還是一樣。他看了葛培理( Billy Graham )的《喜樂的秘訣》( Secret of Happiness ),發現八福的真理確是一個祝福,但仍然因想放棄傳道而情緒低落,以致他前往別墅的聚會時忘記了帶聖經。但講員沒有出現,由包樂頂替。他本想推辭,但最後不能。他想到唯一可做的就是思想八福經文,並回憶葛培理的評論。當他看:「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時,旁邊的女人站起哭泣,並說:「我不得見神,因為自己不夠清心。」包樂結論說:把她帶到主面前,並學曉了他應實踐所講的,真使人興奮。「聖靈做定罪的工作,我只是工具。神在祂的美好時間會使用我。」 ( The Luis Palau Story, Fleming Revell )

8。舉例說明

當西拿基立侵略猶大時,希西家如何曉得這個信心的確認(參代下卅二  7-8)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