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耶穌的介紹(一 19-51)
在書的導引內(一 1-18),約翰點出全書的主旨(一5、11-12),接著他便集中記錄彌賽亞在猶太、撒瑪利亞及加利利等地的事跡。
本段的事跡約發生於一周內,十分緊湊,茲簡述如下:(注 1)
第一日:法利賽人代表團到來詢問施洗約翰的身份(一 19-28);
第二日:施洗約翰為基督作見證(一 29-34);
第三日:施洗約翰的兩個門徒轉從基督(一 35-40);
第四日:安得烈帶彼得見基督(一 41-42);
第五日:腓力與拿但業跟隨基督(一 43-51);
第六日:無記錄;
第七日:在迦拿行神跡(二 1-11)。
一、施洗約翰的見證(一 19-39)
從「約翰所作的見證記在下面」一句話,便知道作者開始以事跡來證述他的主題 ---「光」在黑暗(世界)中的遭遇。
A 施洗約翰與耶路撒冷的代表團(一19-28)
1.施洗約翰的否認(一19-21)
約翰所作的見證,記在下面;猶太人從耶路撒冷差祭司和利未人到約翰那裡,問他說:「你是誰?」他就明說,並不隱瞞;明說:「我不是基督。」他們又問他說:「這樣你是誰呢?是以利亞麼?」他說:「我不是。」「是那先知麼?」他回答說:「不是。」
施洗約翰所作的見證一定很成功,聲名遠播,致使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差遣了一代表團來詢問他是誰。
「猶太人」一詞,在約翰福音內出現了七十多次(在馬太只有五次,馬可六次,路加五次),這裡是第一次,持指耶路撒冷的宗教領袖團體,也是反對彌賽亞的國家代表。(注 2)猶太人的宗教領袖肩負管理國家宗教生活的責任。據申命記十三章一至十五節和十八章二十至二十二節所記,他們其中一樣職責,是查問清楚每時代的先知是否有神差派的權柄。這調查的責任落在公會( Sanhedrin)身上,所以當他們聽到有一名先知約翰出現,在約但河給人施洗,便差派一使團來查問他。這代表團是一隊法利賽人(一24),由祭司和利未人組成(一19)。
在新約時代,公會主要的成員是撒都該人,但為何這代表團只有法利賽人?肯特這樣解釋:因為法利賽人對律法的要求比撒都該派人士還嚴謹,所以他們對約翰的出現頗為緊張,而特派使團前來查問他。(注 3)
他們一連問了約翰三個問題:
( 1)「你是誰」(一19)---這問題反映了當時有人訛傳施洗約翰自稱是彌賽亞。約翰立即否認(「並不隱瞞」是反面詞,正面詞可作「很清晰地」)此事。
( 2)「是以利亞麼」(一21上)---猶太人相信彌賽亞來臨前,以利亞會先出現,替他開路(參瑪三1,四5)。既然約翰否認自己是彌賽亞,法利賽人便接著這樣問他。
( 3)「是那先知麼」(一21下)---施洗約翰不是彌賽亞,亦非以利亞,於是他們用第三個可能性來問他。申命記十八章十五節預言將來有位象神的先知出現。猶太人對這預言有三種解釋:那先知是彌賽亞、或耶利米、或先知中的一位(參太十六14)。昆蘭社團的文獻記有三個彌賽亞,其中一名叫「先知」(參《紀律手冊》The Manual of Discipline,九8-11;及1QS, 4Q Testimonia等)。(注 4)「那先知」一詞,後來教會專用作基督的代名詞(參使三 22)。
2.施洗約翰的自認(一22-28)
於是他們說:「你到底是誰?叫我們好回復差我們來的人;你自己說,你是誰?」他說:「我就是那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修直主的道路。』正如先知以賽亞所說的。」那些人是法利賽人差來的。他們就問他說:「你既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亞,也不是那先知,為什麼施洗呢?」約翰回答說:「我是用水施洗,但有一位站在你們中間,是你們不認識的,就是那在我以後來的,我給他解鞋帶,也不配。」這是在約但河外,伯大尼,約翰施洗的地方作的見證。
代表團見不得要領,便再問他到底是誰(一 22),他用以賽亞書四十三章三節作答。那是一段彌賽亞的先鋒出現的經文,是代表團意料之外的,原來約翰只是彌賽亞的先鋒(一23)。他們還有一個疑團,為什麼彌賽亞的先鋒卻要施洗,因據猶太人的傳統,他們以為彌賽亞才有權柄施行洗禮(一25)。
約翰的回答看似有點答非所問,可是他以僕人的操作(解鞋帶是僕人的工作)顯出自己的身份(一 27)。他補充說,他的洗禮是預備人心、將人介引進入神國之途徑的(參太三1-2),而基督則是神國的王;雖然基督已在他們中間,他們卻不認識他,即未知曉彌賽亞的身份與工作(一26)。
這段結束前,作者記載約翰施洗的所在,那是約但河外的伯大尼(非約但河西靠近耶路撒冷附近的伯大尼),但這點的確實位置,至今學者也不能肯定,主要的可能有三:
( 1) 伯大巴喇(Bethabarah或Betharabah)---這是第三世紀以後古卷(如《敘利亞抄本》)上的名稱。此處確在何地迄今未明,但必是在約但河外。奧利金持此論(《約書亞記註釋》,Commentary on Joshua 六40),故此以後的古卷都受他影響而換上這名稱。林達斯說這字的尾巴(-abara,意為「河流」或「附近」)是後人為了臆測該地而附加上去的。(注 5)
( 2)靠近耶路撒冷的伯大尼—贊成此處為正確地點的學者有格連利(H. Greenlee)和派克(P. Parker)等。他們將一章二十八節譯作「這是伯大尼,就是約翰施洗之約但河的對面。」可是莫理斯反駁:「這對面」有十五哩之遙,而中間甚多高山,所以不可能是這個地方。(注 6)
( 3) 約但河東某處稱伯大尼的---地點不詳,這是莫理斯和肯特等大部份學者的定論。
B 施洗約翰與彌賽亞(一29-39)
1.施洗約翰見證基督(一29-34)
次日,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裡,就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這就是我曾說,有一位在我以後來,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來在我以前,我先前不認識他;如今我來用水施洗,為要叫他顯明給以色列人。」約翰又作見證說:「我曾看見聖靈,彷彿副鴿子從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我先前不認識他;只是那差我來用水施洗的,對我說:『你看見聖靈降下來,住在誰的身上,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我看見了,就證明這是神的兒子。」
代表團別後次日,約翰對眾人講道時(這處聖經雖無明說約翰是在講道,但當時很多人都喜歡聽他的道,所以肯特等學者認為可作如是假設),耶穌基督來到他那裡。
這時耶穌基督剛受完四十天的試探,來到約翰施洗的地方(此處並非如一般說耶穌來約翰那裡接受洗禮),約翰一見,便將基督的身份與工作介紹出來:
( 1)他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一29下)---施洗約翰先前用以賽亞書四十章三節指出自己的身份,今次再用該書五十三章指出耶穌基督的身份。約翰心目中的「羔羊」是指什麼?學者們提出十個可能性:(注 7)( 1)逾越節的羔羊(參一36;「神的羔羊」在拉比文獻中亦稱為逾越節的羔羊);(2)以賽亞書五十三章七節的羔羊(林達斯之見);(3)以賽亞書五十三章之神的僕人(如耶利米J. Jeremias之見);(4)每日在殿中所獻的羔羊(何斯肯司之見);(5)耶利米書十一章十九節的羔羊;(6)利未記十六章的「代罪羔羊」;(7)啟示錄五章六節之得勝的羔羊(多德之見);(8)耶利米書二十二章八節的羊(李察生A. Richardson之見);(9)利未記十四章十二節之「贖罪祭的羊」(摩根斯頓J. Morgenstern之見);(10)以上九個解釋都可以接納(如莫理斯之見)。
( 2) 他是永恆的神(一 30)---作者常用「在後反在前」的觀念來形容耶穌的永恆(參約九58)。
( 3) 他是以色列人所期待的(一 31)---本節可譯成:「我先前不認識他,如今因他要被顯明給以色列人,所以我就用水給他施洗。」施洗約翰說他以前(暗示後來才認識)不認識耶穌。所謂認識,是指認識耶穌是以色列的彌賽亞。雖然他們是親戚(路一36),在兒時常常見面,但約翰很早便在曠野生活(路一80),所以後來他們見面機會就少了。這節經文說出耶穌接受洗禮之目的,就是要顯明( )給以色列人,作他們的彌賽亞。這是以色列所期待的事,所以( )約翰就給他施洗。在洗禮時,約翰堅定了他對耶穌的認識是正確的。這點在下文清楚說明。
( 4) 他是神的兒子(一 32-33)---約翰說他曾看見聖靈降在耶穌身上,這是神主動證實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的一個印記。據以賽亞書十一章二節及四十二章一節所預言,約翰可能早料到聖靈降在誰身上,誰就是彌賽亞了。
從施洗約翰的口證中,他對耶穌有確切的認識:( 1)耶穌與世人的關係,是世人的救主(一29);(2)耶穌的永恆,是指出耶穌與神的位格之關係(一30);(3)耶穌與以色列的關係,是以色列的彌賽亞(一31);(4)耶穌與父神的關係,是神生命的一部份(一34)。
2.施洗約翰介紹基督(一35-39)
再次日,約翰同兩個門徒站在那裡。他見耶穌行走,就說:「看哪!這是神的羔羊。」兩個門徒聽見他的話,就跟從了耶穌。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就問他們說:「你們要什麼?」他們說:「拉比!在那裡住?」(拉比翻出來,就是夫子。)耶穌說:「你們來看。」他們就去看他在那裡住,這一天便與他同住,那時約有申正了。
再次日,施洗約翰與他兩個門徒巧遇耶穌,他又再如前般宣稱耶穌是神的羔羊;兩門徒就轉而跟從了耶穌。約翰與兩門徒談話時(一 35),他必先說服了他們,故此這時兩門徒立即轉從耶穌基督(一36-37)。
耶穌看見他們跟著,就問「你們要什麼」(一 38)。他們卻答非所問,又反問耶穌住在何處。可能他們所要的非三言兩語可以講完,所以想知道耶穌的住處,以便向他詳細討教。他們已稱他為「夫子」,意思是「偉大的人」。「你們來看」是耶穌的回答,也是一個很友善的邀請。耶穌邀請他們同住,好解答他們的問題(一38-39上)。
那是申正之時。作者若用猶太人記時法,這是下午四時。這是莫理斯、哥德( F. Godet)、文森特(M.R. Vincent)、伯爾納(J.H. Bernard, ICC)、滕慕理(M.C. Tenney)、林達斯和屈梭多模(J. Chrysostom)等人的主張。若作者是用羅馬計時法,則是上午十時。這是魏斯科、肯特和普路默等人的解說。
本書共有四處記錄當日事件發生的時辰(一 39,四6,四52,十九14)。在前三處,讀者用猶太法或羅馬法解釋皆可,但最後一處,與馬可福音十五章二十五節對照後,發覺使用羅馬法才不致矛盾。假使作者統用一種算時法,這日的事該發生在早上十時。
二、耶穌的門徒(一 40-51)
施洗約翰的見證以他的門徒轉從耶穌基督為小結。
A 彌賽亞與三門徒(一40-42)
1.彌賽亞與安得烈及約翰(一40)
聽見約翰的話,跟從耶穌的那兩個人,一個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
那轉從耶穌的兩門徒是安得烈和作者自己,這是他慣用的筆法,將自己隱藏起來。新約所列十二使徒名單中(太十 2-4;可三14-19;路六13-16;徒一13),約翰總與安得烈、彼得、雅各等列在一起。
2.彌賽亞與彼得(一41-42)
他先找著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彌賽亞翻出來,就是基督。)於是領他去見耶穌。耶穌看著他說:「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磯法翻出來,就是彼得。)
安得烈找到自己哥哥西門,告訴他那舊約所預言的彌賽亞來了的好消息。厄德賽姆( Edersheim)稱猶太拉比在舊約共找到四百五十六個有關彌賽亞的預言。(注 8)耶穌看見西門,登時預告他將來要成為一個性格堅強的人,又給他易名「磯法」(原文與希臘文「彼得」同,意即「巨石」),以示提醒及紀念。
B 彌賽亞與二門徒(一43-51)
1.彌賽亞與腓力(一43-44)
又次日,耶穌想要往加利利去,遇見腓力,就對他說:「來跟從我罷。」這腓力是伯賽大人,和安得烈,彼得同城。
耶穌決定(「決定」原文 ,非中譯「想」)往加利利去,在某處遇見腓力,便呼召他作門徒(腓利與安得烈和彼得同鄉,可能因此就巧遇了)。這裡記了三日的事情:(1)第一日,他們還在猶大地。(2)第二日(即「次日」)啟程,來到加利利的伯賽大(伯賽大意即(捕魚之家))。猶太史家約瑟夫(Josephus)記,從耶路撒冷至加利利通常需三天時間。(注 9)( 3)第三日,即二章一節所記。
2.彌賽亞與拿但業(一45-51)
腓力找著拿但業,對他說:「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拿但業對他說:「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麼?」腓力說:「你來看。」耶穌看見拿但業來,就指著他說:「看哪!這是個真以色列人,他心裡是沒有詭詐的。」拿但業對耶穌說:「你從那裡知道我呢?」耶穌回答說:「腓力還沒有招呼你,你在無花果樹底下,我就看見你了。」拿但業說:「拉比!你是神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耶穌對他說:「因為我說在無花果樹底下看見你,你就信麼?你將要看見比這更大的事。」又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
腓力找到友人拿但業,對他作見證,說舊約(先知與律法)所說的「那位」(這詞已成專用名詞,指彌賽亞)原來就是拿撒勒城的耶穌(一 45),可是拿但業嗤之以鼻,說拿撒勒不會出什麼好東西(注 10)(一 46上)。拿撒勒是一個有名佈滿紅燈區的城市,因羅馬兵團在該城附近駐守,故其居民常受其他地方的人排斥。但拿但業拗不過其友誠意的邀請(一46下),於是也去看看。
耶穌以超凡的智慧道出拿但業的秘密,並讚他是真以色列人(與雅各換名為以色列的故事有關,見下文)。猶太人說「真以色列人」一詞並不是指無罪方面,而是指一個隱晦罪行的人。(注 11)拿但業給主揭破秘密,心悅誠服,並承認耶穌是「神的兒子」、「以色列的王」。兩者皆是彌賽亞的別名(一 47-49)。前者在新約多次出現,而後者一詞在新約中只出現四次(參約十二13;太廿七42;可十五32)。
學者猜想拿但業在無花果樹下默想「雅各天梯的故事」(可能這處是傳說雅各夢見天梯所在),(注 12)所以當給耶穌一語道破內心的思想,詫異得很。還在猜想間,耶穌向他說天地間的交往非靠天使,而靠「人子」(彌賽亞的另一名字,源自但七 13,尤指彌賽亞與世人的關係)。這新的啟示就是「更大的事」,是彌賽亞溝通神人間的通路,此後神人間的關係就拉近了,容易接觸了(一50-51)。
結論
作者在本段中再指出耶穌多方面的身份與使命:( 1)他是神的拉比(一37-39),教導人如何認識神、接近神、與神產生關係;(2)他是神的彌賽亞(一40-42);(3)他是以色列的王(一31、49);(4)他是神的兒子(一49);(5)他是往神之路的途徑(一51)。
現今作者已將耶穌的身份與工作很清楚地介紹出來,於是他便挑選七大神跡、七大講論及七大宣告,證明主是( 1)神的兒子;(2)以色列的王;(3)選民的彌賽亞;(4)世人的救主(神的羔羊)。
注文
1 見L. Morris上引書第129-130,177頁。
2 R. Brown上引書頁LXXI.
3 H. A. Kent上引書第40頁。
4 同上書頁;又B. Lindars上引書第104頁。
5 B. Lindars上引書第107頁。
6 L. Morris上引書第15頁。
7 同上書第144-150頁。
8 A. Edersheim, Life and Times of Jesus the Messiah, APA, n. d., pp. 710-741.
9 Josephus, Antiquities, Vita, 52段;參B. F. Westcott,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John, Eerdmans, 1950, p. 67.
10 「好東西」據R. C. Trench解是包括及特指神的禮物(永生)那方面,見其書Studies in the Gospels, Baker, 1874 O,1979r, p.72.
11 同上書第74頁。
12 如 H. A. Kent 上引書第46頁。B. Lindars說,據猶太傳統(SB 1:858,2:371; Eccl. 5:11),一些拉比在無花果樹下施教律法(見B. Lindars上引書第118頁)。L. Morris稱,猶太傳統記敬虔人士多在無花果樹下默想和靈修;見L. Morris上引書第1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