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腳蹤
約翰福音
詮釋
馬有藻著
序
約翰福音是一本淺白易懂的書,也是一本深奧難明的書。教育水準很低的人能從此福音書中認識主耶穌,靈命得大幫助;研究有素的學者,也難盡明其中的奧秘。本人長時間研讀講授這本福音書之後,愈覺得這句話的真確可信。
講授約翰福音的一大困難是中文參考書的缺乏。現在馬有藻牧師以他多年研究講授的心得編寫成書,實在是中國教會及神學生的福氣。這本詮釋的內容豐富,裡面有許多獨到的亮光,常使讀者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中得著啟迪和幫助。深信神必藉此詮釋大大的祝福教會。
馬有藻博士是華人教會中一位極受歡迎的學者與作者。事奉了短短十數年,他已經出版了幾本極有份量的著作,因而造就了許多聖徒。《約翰福音詮釋》的出版,更加顯出了神在馬牧師身上的祝福。願神賜福這本書,也更賜福祂的僕人,以後能有更多的著作來造就教會。
鮑會園
一九八四年五月於香港
自序
在第三世紀前,約翰福音是聖經各卷中最影響信徒的一卷。自第四世紀奧古斯丁後,保羅神學開始取代了信徒研讀約翰福音的興趣。至中古世紀時,保羅書信在影響當世方面,仍略勝約翰福音一籌,這情況直至改革後期都未見改觀。
可是,在十九世紀中葉至廿世紀中期這百多年間,各國學者對約翰福音之評註,又再死灰復燃;不少傑出的研究結晶陸續面世,使約翰福音之「聲望」在信徒心中回復過來。
在英文書籍中,學術性詮解約翰福音的書籍不算短缺,叫愛慕神話語的信徒有多種參考之工具。惟在中文方面,這類書籍迄今仍未能供應廣大信徒的需要。大部份有關此方面的書籍都以培靈式註解為主,涉及學術研究者,只有寥寥可數的幾個譯本(如巴克萊 William Barclay、湯樸威廉William Temple、達斯克R. V. G. Tasker等的譯本)。這些都能幫助信徒更認識約翰福音的重要及其中寶貴的信息,但仍感不足以作為互相參考之用。
約翰福音是筆者自信主後心愛的一本書卷。在大學與神學院期間,曾多次選修此科課程。多年前早有心願將教授們的啟迪分享出來。去年在美國加州基督工人神學院任教此科時,對這福音書愈來愈喜愛;於是趁機將多年的講義整理,將之付印,以供愛神之道者參考用。在籌備付梓間,蒙宣道出版社社長許朝英先生及其同工們鼎力協助;又蒙播道神學院院長鮑會園牧師在百忙間惠賜序言,特此鳴謝。
筆者撰著本書之宗旨,乃著重詮釋福音書內的記載,而對背景導論盡量從簡,因為有關約翰福音之作者問題、日期地點、特徵、神學等之研究是較為學術性的討論,讀者有特殊需要時可參閱註釋所引用的書籍,但如感累贅,請即略過,以免掃興。
願「道之福音」的信息,將我們帶入更深一層的真理。願真理之靈引領我們進入「真理之福音」的內涵(約 16:13)。
馬有藻序於
美國加州百客裡基督工人神學院
一九八二年五月初稿
一九八三年六月核稿
一九八四年一月脫稿
書的分析(詳綱)
第一章、書的導引(一 1-18)
一「道」與神(一 1-2)—「道」的真相
A 「道」的永恆(一1上)
B 「道」的本質(一1下)
C 「道」的結論(一2)
二「道」與創造(一 3)—「道」的工作
三「道」與世界(一 4-13)—「道」的遭遇
A 「道」與生命之光(一4)
B 「道」與世人(一5-13)
1.光與黑暗(一5)
2.光與施洗約翰(一6-8)
3.光與自己的人(一9-11)
4.光與接待的人(一12-13)
四「道」與歷史(一 14)—「道」的開始
A 「道」與降生(一14上)
B 「道」與作者(一14下)
五「道」與舊約制度(一 15-18)—「道」的超越
A 「道」與約翰(一15)
B 「道」與作者(一16)
C 「道」與舊制度(一17-18)
第二章、耶穌的介紹(一 19-51)
一 施洗約翰的見證(一 19-39)
A 施洗約翰與耶路撒冷的代表團(一19-28)
1.施洗約翰的否認(一19-21)
2.施洗約翰的自認(一22-28)
B 施洗約翰見證基督(一29-34)
1.施洗約翰見證基督(一29-34)
2.施洗約翰介紹基督(一35-39)
二 耶穌的門徒(一 40-51)
A 彌賽亞與三門徒(一40-42)
1.彌賽亞與安得烈及約翰(一40)
2.彌賽亞與彼得(一41-42)
B 彌賽亞與二門徒(一43-51)
1.彌賽亞與腓力(一43-44)
2.彌賽亞與拿但業(一45-51)
第三章、在加利利的事跡:以水變酒(二 1-12)
一 在迦拿行第一個神跡:以水變酒(二 1-11)
A 神跡的背景(二1-5)
B 神跡的出現(二6-10)
C 神跡的目的(二11)
二 在迦伯農小住(二 12)
A 耶穌的家庭(二12上)
B 耶穌的總部(二12下)
第四章、在猶太的事跡:講論重生的重要(二 13∼三36)
一 在耶路撒冷的事跡
A 潔淨聖殿(二13-22)
1.背景(二13-14)
2.行動(二15-17)
3.後果(二18-22)
B 再行神跡(二23-25)
1.目擊者的反應(二23)
2.耶穌的反應(二24-25)
C 與人談道(三1-21)
1.背景(三1-2)
2.講論(三3-15)
( 1)重生的需要(三3-8)
( 2)重生的方法(三9-15)
3.詮釋(三16-21)
二 在猶太各地的事跡(三 22-36)
A 耶穌工作的總綱(三22-24)
B 施洗約翰的見證(三25-30)
C 作者的詮釋(三31-36)
第五章、在撒瑪利亞與加利利的事跡:主賜活水(四 1-54)
一 在撒瑪利亞與婦人談道(四 1-42)
A 背景(四1-6)
1.離開猶太(四1-3)
2.路經撒瑪利亞(四4-6)
B 講論(四7-26)
1.神的禮物(四7-18)
2.神的禮拜(四19-24)
3.神的彌賽亞(四25-26)
C 後果(四27-42)
1.與婦人有關(四27-30)
2.與門徒有關(四31-38)
3.與撒瑪利亞人有關(四39-42)
二 在加利利行第二個神跡(四 43-54)
A 在加利利各處事跡的總綱(四43-45)
1.被棄絕(四43-44)
2.被接受(四45)
B 在迦拿行第二個神跡:醫治大臣之子(四46-54)
1.背景(四46-48)
2.神跡(四49-52)
3.後果(四53-54)
第六章、在耶路撒冷的事跡:辯證自己的權能(五 1-47)
一 在畢士大池旁的神跡(五 1-9)
A 背景(五1-5)
B 神跡(五6-9)
C 結果(五10-18)
1.猶太人第一方面的反對:責耶穌破壞安息日(五10-16)
2.猶太人第二方面的反對:責耶穌褻瀆神(五17-18)
二 對猶太領袖的自辯(五 19-47)
A 子與父的關係(五19-30)
B 子與其神性的證明(五31-47)
1.耶穌自己的見證(五31)
2.另一位的見證(五32、37-38)
3.施洗約翰的見證(五33-35)
4.耶穌工作的見證(五36-38)
5.聖經的見證(五39-47)
第七章、在加利利的事跡:餵飽五千人(六 1-71)
一 在加利利某處餵飽五千人(六 1-15)
A 背景(六1-9)
B 神跡(六10-14)
C 後果(六15)
二 在加利利海面上走(六 16-21)
三 在迦百農論生命之糧(六 22-71)
A 背景(六22-24)
B 講論(六25-40)
C 議論(六41-71)
1.猶太人的議論(六41-59)
2.門徒的議論(六60-71)
第八章、在耶路撒冷的事跡:「世界之光」與「好牧人」之講論
(七 1∼十21)
一 耶穌離開猶太地(七 1)
二 往耶京過住棚節前的事跡(七 2-13)
A 耶穌家族對耶穌的態度(七2-5)
B 耶穌的反應與行動(七6-13)
三 在節期間的事跡(七 14∼八59)
A 在節期中:與猶太人辯論(七14-36)
1.與宗教領袖辯論(七14-24)
( 1)耶穌教訓的來源(七16-18)
( 2)他們對律法的認識(七19-24)
2.與耶路撒冷人辯論(七25-31)
3.與差役辯論(七32-36)
B 在節期末日:「活水江河」的講論(七37-52)
1.耶穌的邀請(七37-39)
2.聽眾的反應(七40-44)
3.差役的回報(七45-52)
C 在節期後:辯論彌賽亞的權能(八1-59)
1.赦罪之權的舉例(八1-11)
( 1)控訴(八1-6上)
( 2)回答(八6下-11)
2.自稱為彌賽亞的宣言(八12-59)
( 1)他自稱為世界的光(八12-20)
( 2)他自稱從上頭來(八21-24上)
( 3)他自稱是「我是」(八24下-29)
( 4)他自稱是叫人得自由的真理(八30-36)
( 5)他自稱是本於神(八37-45)
( 6)他自稱是無罪的(八46-50)
( 7)他自稱有權能賜生命(八51-55)
( 8)他自稱有神的永恆(八56-59)
四 在節期後不久的事跡(九 1∼十21)
A 醫治生來瞎眼的(九1-41)
1.神跡(九1-7)
2.反應(九8-34)
( 1)鄰居(九8-12)
( 2)法利賽人(九13-17)
( 3)瞎子的父母(九18-23)
( 4)瞎子自己(九24-34)
3.後果(九35-41)
B 對法利賽人講論「好牧人」(十1-21)
1.講論(十1-18)
( 1)牧羊人與羊的關係(十1-6)
( 2)牧羊人對羊的供應(十7-10)
( 3)牧羊人對羊的保護(十11-18)
2.後果(十19-21)
第九章、在耶路撒冷及附近的事跡:拉撒路復活(十 22-11:57)
一 修殿節時的事跡(十 22-42)
A 背景(十22-23)
B 與猶太人的爭辯(十24-39)
1.猶太人的質問(十24)
2.主耶穌的答辯(十25-30)
3.猶太人的反應(十31)
4.主耶穌的再辯(十32-38)
C 後果(十39-42)
二 使拉撒路復活的事跡(十一 1-57)
A 背景(十一1-16)
1.拉撒路的病(十一1-6)
2.門徒的驚惶(十一7-10)
3.耶穌的教導(十一11-16)
B 神跡(十一17-44)
1.主與馬大(十一17-27)
2.主與馬利亞(十一28-37)
3.主與拉撒路(十一38-44)
C 後果(十一45-57)
1.對目擊者(十一45-46)
2.對公會的人(十一47-53)
3.對耶穌(十一54)
4.對赴逾越節的朝拜者(十一55-57)
第十章、受難前的事跡:從最後晚餐至赴客西馬尼園(十二 1∼十七26)
一 逾越節前的事跡(十二 1-50)
A 在伯大尼的筵席(十二1-11)
1.背景(十二1-2)
2.席間(十二3-8)
( 1)門徒的反應(十二3-6)
( 2)耶穌的回答(十二7-8)
3.後果(十二9-11)
B 耶穌騎驢進京(十二12-19)
1.進京(十二12-15)
2.後果(十二16-19)
( 1)對門徒言(十二16)
( 2)對百姓言(十二17-18)
( 3)對領袖言(十二19)
C 外邦人尋找耶穌(十二20-36)
1.外邦人的心願(十二20-22)
2.耶穌的教訓(十二23-36)
( 1)比喻(十二23-26)
( 2)祈禱(十二27-33)
( 3)後果(十二34-36)
D 耶穌傳道的總綱(十二37-50)
1.作者的總結(十二37-43)
2.耶穌的宣言(十二44-50)
二 逾越節前晚上的事跡(十三 1∼十七26)
A 為門徒洗腳(十三1-17)
1.背景(十三1-3)
2.行動(十三4-5)
3.反應(十三6-11)
( 1)彼得的反對與主的回答(十三6-8)
( 2)彼得的要求與主的回答(十三9-11)
4.解釋(十三12-17)
B 預告被人出賣(十三18-30)
1.預言(十三18-21)
2.猜疑(十三22-26)
3.出賣(十三27-30)
C 主的「樓房講論」(十三31∼十四31)
1.教訓新命令(十三31-35)
( 1)時機(十三31-32)
( 2)命令(十三33-35)
2.回答門徒問題(十三36∼十四31)
( 1)回答彼得的問題:主的離開與再回
(十三 36∼十四4)
1對答(十三36-38)
2解釋(十四1-4)
( 2)回答多馬的問題:到天家的門路(十四5-7)
1疑問(十四5)
2解釋(十四6-7)
( 3)回答腓力的問題:如何看見父(十四8-11)
1問題(十四8)
2解釋(十四9-11)
( 4)回答眾人的問題:聖靈的內居(十四12-21)
( 5)回答猶大的問題:聖靈的工作(十四22-26)
1問題(十四22)
2解釋(十四23-26)
( 6)回答眾人的問題:最後的安慰---留下平安
(十四 27-31)
D 講論其它真理(十五1∼十六33)
1.葡萄樹與枝子的比喻---結果子(十五1-8)
( 1)結果子的吩咐(十五1-3)
( 2)結果子的秘訣(十五4-7上)
( 3)結果子的效果(十五7下-8)
2.彼此相愛的吩咐(十五9-17)
( 1)彼此相愛的根基(十五9-10)
( 2)彼此相愛的效果(十五11-17)
3.預告世人必憎恨他們(十五18∼十六4)
( 1)世人憎恨的根本原因(十五18-21)
( 2)世人無故的憎恨(十五22-25)
( 3)對世人憎恨的回答(十五26-27)
( 4)重提世人的憎恨(十六1-4)
4.解釋聖靈的工作(十六5-15)
( 1)聖靈的賜給(十六5-7)
( 2)聖靈的工作(十六8-15)
1對世人方面(十六8-11)
2對門徒方面(十六12-15)
5.預告不久便離開他們(十六16-24)
( 1)憂愁化為喜樂(十六16-22)
( 2)離開換來權利(十六23-24)
6.宣告最後的勝利(十六25-33)
7.發出大祭司的祈禱(十七1-26)
( 1)為自己祈禱(十七1-5)
( 2)為目前的門徒祈禱(十七6-19)
1求他們合而為一(十七11-14)
2求他們脫離惡者(十七15-16)
3求他們能夠成聖(十七17-19)
( 3)為將來的信徒祈禱(十七20-26)
1求他們合而為一(十七20-23)
2求他們與主同在(十七24)
3求他們能分享神愛(十七25-26)
第十一章、受難時的事跡:從被捕至被埋(十八 1∼十九42)
一 耶穌被捕(十八 1-11)
A 猶大帶兵捉拿主(十八1-9)
B 彼得用刀護衛主(十八10-11)
二 耶穌受審(十八 12-40)
A 在亞那面前受審(十八12-27)
1.大祭司的介紹(十八12-14)
2.彼得不認主(十八15-18)
3.亞那的盤問(十八19-24)
B 在該亞法面前受審(插段)
1.背景
2.彼得再度否認主(十八25-27)
C 在彼拉多面前受審(十八28-40)
1.背景(十八28)
2.詢問(十八29-32)
3.審問(十八33-38上)
( 1)主的國(十八33-36)
( 2)主的身份(十八37上)
( 3)主的真理(十八37下-38上)
4.判語(十八38下-40)
三 耶穌被辱(十九 1-3)
A 耶穌被鞭打(十九1)
B 耶穌被戲弄(十九2)
C 耶穌被掌摑(十九3)
四 耶穌被釘(十九 4-30)
A 彼拉多想釋放耶穌(十九4-12)
1.第一次嘗試(十九4-7)
2.第二次嘗試(十九8-12上)
B 彼拉多放棄耶穌(十九12下-16)
1.猶太人第一次恐嚇(十九12下-13)
2.猶太人第二次恐嚇(十九14-16)
C 彼拉多命釘死耶穌(十九17-30)
1.耶穌的被釘(十九17-18)
2.牌上的名字(十九19-22)
3.兵丁的遊戲(十九23-24)
4.旁邊的婦女(十九25-27)
5.耶穌的捨命(十九28-30)
五 耶穌被埋(十九 31-42)
A 耶穌被槍扎(十九31-37)
B 耶穌被埋葬(十九38-42)
第十二章、耶穌的復活(二十 1-31)
一 主的復活(二十 1-10)
A 空墳墓的發現(二十1-2)
B 空墳墓的證實(二十3-10)
二 主的顯現(二十 11-29)
A 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二十11-18)
1.背景(二十11-13)
2.顯現(二十14-18)
( 1)主與馬利亞的談話(二十14-16)
( 2)主對馬利亞的吩咐(二十17-18)
B 向十個門徒顯現(二十19-23)
1.主的顯現(二十19-20)
2.主的吩咐(二十21-23)
C 向十一個門徒顯現(二十24-29)
1.多馬的疑問(二十24-25)
2.主的顯現(二十26-29)
三 主的神跡—結語(二十 30-31)
第十三章、跋言:復活後的事跡(廿一 1-25)
一 捕魚的神跡(廿一 1-14)
A 背景(廿一1)
B 神跡(廿一2-6)
1.門徒又打魚去(廿一2-3)
2.主向他們顯現(廿一4-5)
3.主的吩咐(廿一6)
C 門徒的反應(廿一7-8)
1.約翰(廿一7上)
2.彼得(廿一7下)
3.其餘的門徒(廿一8)
D 主的預備(廿一9-14)
二 與彼得談話(廿一 15-23)
A 愛的吩咐(廿一15-17)
B 愛的歸宿(廿一18-23)
1.彼得將來的遭遇(廿一18-19)
2.約翰將來的遭遇(廿一20-23)
三 書的結束(廿一 24-25)
書的背景導論
約翰福音不單是現今信徒所喜愛的新約書卷之一,而且也特別受到古時諾斯底派( Gnosticism)信徒重視。一九四五年,考古學家在埃及哈馬迪(Nag Hammadi)一古墓內發現他們的文學著述。(注 1)從他們著名的 Chenoboskion文獻中,得知他們極尊崇約翰福音。他們最先的解經叢書之一就是該派學者赫拉克連(Heracleon)的《約翰福音註釋》,(注 2)又稱為《真理的福音》及《道的福音》,可見他們非常喜愛研讀這書。
此外,教父們也先後表達了他們對約翰福音的愛慕與珍重。最早的一位是亞力山大的革利免( Clement of Alexandria,190A.D.),他稱之為「屬靈的福音」,(注 3)而奧利金在其約翰福音註釋內曾說它是「主胸懷中悸動的聲音」。(注 4)
約翰福音可說是「老少咸宜」。莫理斯( Leon Morris)把它比作一個水池,在池內小孩可以嬉水,大象可以游泳。它是初信者的讀本,而信主多年者也同樣愛讀;內中的神學思想言簡意賅,卻又深如大海,(注 5)難怪影響力深博遠大。
一、作者的問題
A 使徒約翰為作者的內證
最早反對約翰為作者的論調,見於第二世紀時「反道派」( Alogoi)的學說上,此後反對的聲浪就低沉下來。到一七九二年,英國神學家愛雲生(Evanson)恢復抨擊。後來這些批判論據輾轉傳至德國。四年後,即一七九六年,德國的艾克曼(Eckermann)也起來抨擊(但他在一八零七年收回起初對本書的攻擊)。此後,各地學者紛紛起而和之,還擊者亦屢迭出現,熱烈辯證,筆者於此從略。(注 6)
1.反對的理由
傳統保守派神學家都認為,使徒約翰是本書的作者。近年來,各地神學家多放棄此論說,理由可歸納如下:
( 1) 約翰福音的文筆與其它約翰書卷的不同。這是德國學者庫米爾(W. Kummel)強力反對的理由。
( 2) 作者只自稱為「耶穌喜愛的門徒」,並未署名是誰。這是亨特(A.M. Hunter)的論據。
( 3) 約翰福音所記的史事主要發生在猶大,但約翰是加利利省人,如果他是作者,他應如符類福音般,多記耶穌在加利利的事跡。
( 4) 約翰福音富於諾斯底派色彩,如神學術語、觀念等,反映出本書是第二世紀諾斯底盛行時的作品。
( 5) 約翰漏記耶穌生平中幾件異常重要的軼事,如登山變象、客西馬尼園中的禱告、最後晚餐等,足證作者並非耶穌的使徒。
2.證實的理由
基於上述的理由,很多學者便反對約翰為作者。腓爾遜( F.V. Filson)和桑德詩(J.N. Sanders)主張作者是拉撒路,約翰生(Lewis Johnson)和戴維(J.E. Davey)主張是約翰馬可,而斯特理特(B. H. Streeter)則認為是一位長老名約翰作的。上述反對者的憑據均被近代新約學者莫理斯逐一反駁。(注 7)至於證明作者是使徒約翰的論點,可歸納如下:(注 8)
( 1) 作者明顯是一目擊者(書中多處的記述,若不是親眼看見,是不能寫出來的,如一14,一35-51,六5-7,十二21,十三20,十四5、8、22,十八10、13,十九35,廿一24)。
( 2) 作者是一位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但以優美的希臘文寫成,而非用亞蘭文撰作。這是科韋爾(E.C. Colwell)、伯爾尼(C.F. Burney)及托銳(C.C. Torrey)等的論據。書內的思辯方式與文學風格反映作者必是第一世紀的猶太人。從死海古卷的文獻及拉比的作品中,可找出甚多類同的語句及表達方式。英國新約學者奈爾(S. Neill)甚至說約翰福音是四福音中最富猶太氣氛的。(注 9)
再者,從歷史背景看,作者極為熟悉猶太人的風俗文化(如迦拿婚筵、殯葬儀式)、節期(如逾越節、住棚節、燭光節、修殿節)及猶太人對彌賽亞來臨的期望。從地理環境看,作者對當時的地理形勢亦相當稔熟,(如所羅門的廊子、衙門、厄巴大、各各他;參十 23,十八28,十九13、17、41等),可見作者是一位當代巴勒斯坦的人物。其它如文學修養、神學詞彙,均顯出作者是一個第一世紀時代的巴勒斯坦猶太人。劍橋學者林達斯(B. Lindars)說:先前學者強調約翰深受諾斯底派的影響,近代學者如巴萊特(C.K. Barrett)、何斯肯司(E.C. Hoskyns)則多方辯證本書的猶太氣味較希臘氣味為濃。(注 10)德國學者庫米爾卻說約翰福音沒有一點猶太氣質。(注 11)
( 3) 作者對十二使徒的團契異常稔熟。他沒忘記使徒團聚時的談話(四33,十六17,二十25,廿一3、7)、思潮的表達(二11、17、22,四27,六19、60)、常去的地方(十一54,十八2)、對主先前的誤解及後來的明白(二21,十一13,十二16)及與主親切的關係(二24、25,四1-3,五6,六6、15,七1,八1、3、11,十一33、38,十三21,十四19,十八4,十九28),所以他必是十二使徒之一。
總言之,從本書看,作者必是主三個近身使徒之一。其餘二人是彼得和雅各;但本書與他們二人的文學風格迥然不同,況且他們早在耶路撒冷焚燬前為主殉道了,因此只剩約翰一人能作這樣的記錄。
B 使徒約翰為作者的外證
1.反對的理由
反對作者為約翰的外證主要有三:
( 1)大部份早期的教父很少提及本書。
( 2)馬吉安(Marcion)的經卷名單沒有這本書。
( 3)帕皮亞(Papias)曾說在以弗所有兩個約翰,一是使徒,一是長者,故此約翰福音不一定是使徒寫的。
這三點皆是草率的妄論。一則初期教父們是異常熟習約翰福音的,常常引用書內的經文(參下文)。二則馬吉安的經卷名錄殘缺不全,不足為證。而哥德( F.L. Godet)等人則指證,馬吉安手中原有約翰福音,只是他認為約翰、馬太、馬可福音皆誤解了基督,所以拒納之為正典;既然他要放棄約翰福音,表示約翰福音早已通行了(按:馬吉安只接受路加福音,因他認為路加才是真正明白基督的人)。(注 12)三則帕皮亞所指的兩個約翰原是一人,因為他在不同時地述及這兩人,而非同時提及他們,所以使徒約翰即長老約翰,兩個同是指一人。(注 13)
2.證實的外證
除內證外,贊同約翰為作者的外證也不少,茲列述如下:
( 1)安提阿的提阿非羅(Theophilus,115-188)---是第一位教父引證使徒約翰為作者的,見於他的《致奧圖拉柯士》(To Autolycus)一書中,在一六五年發表。
( 2)坡旅甲(Polycarp,85-156)---士每拿主教,是使徒約翰在東方的門生。
( 3)愛任紐(Irenaeus,120-202)---里昂主教,在一八零年時的著述中(如Haer,3:9:9;To Florinus 2)論及約翰為作者。他幾乎引用約翰福音每章的經文。(注 14)
( 4)亞歷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卒於主後二零二年)---在他的著述中,引證了約翰為作者,並指出本福音流傳的地域頗廣(參優西比烏著的《教會史》Eusebius:Ecclesiastical History 6:14)。
( 5)特土良(Tertullian)---北非迦太基主教,其講道多採用約翰福音,在反斥異端者馬吉安一書內(Anti-Marcionite Prologue to John, 170年作品)力證約翰為作者。
( 6)他提安(Tatian,170)---游斯丁(Justin)的門生,《四福音合璧》(Diatessaron),在引言內提及約翰是作者。
( 7)《穆拉多碎文》(Muratorian Fragment,170)---說本書是約翰口述,安得烈筆錄的。(注 15)
( 8)此外,其它教父諸如巴拿巴(Barnabas,120),伊格拿丟(Ignatius,158),游斯丁(Justin,150),希拉波立的帕皮亞(Papias,70-146),以弗所的坡律加得(Polycrates,190),亞歷山大的丟尼修(Dionysius,250),里昂的坡提諾(Pothinus,150,約翰在西方的門生),希坡律陀(Hippolytus),伊皮法紐(Epiphanius)及異端者巴西理得(Basilides,125)等(恕不引述書名)都共證約翰為作者。
( 9)在抄本方面,三世紀的Chester Beatty Papyrus, Bodmer Papyrus(200,此抄本記約翰口述,帕皮亞筆錄),(注 16)Egerton Papyrus;十世紀時的西班牙拉丁通俗本Toletanus等均是另一類有力的外證,支持了約翰是作者之說。
( 10)小結:關於使徒約翰是作者的外證,自一七零年後異常龐大,湯樸威廉(William Temple)稱:「凡否認約翰是作者的理論,皆不攻自破。」(注 17)
二、寫作的日期與地點
A 日期
1.主後七十年後的作品(70-100)(後期)
初期教父及甚多近代新約學者,都公認約翰福音是第一世紀後期的作品,也是四福音之末(約在 85-90年間),支持這日期的理由有七:
( 1)書內論到「猶太人」時,泛指他們是教會的敵人,這必是主後七十年後的稱呼。
( 2)書內多處引用符類福音的經文。
( 3)書內並沒有提及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滅亡的事,所以成書時間必是在很久以後。
( 4)從書內的神學思想,推斷為第一世紀中後期的作品。
( 5) 十一章五十一至五十二節所說的「散」,是指主後七十年後的情況。(注 18)
( 6) 教父的外證:最早引用本福音書的教父是坡旅甲和帕皮亞,既然他們要引證約翰寫的福音書,這書必早已完成,而且流傳各地。
( 7)支持此日期最有力的外證,莫如賴蘭斯(John Rylands)的古本(一九三五年一英國商人在埃及購得這古本,後贈予曼徹斯特圖書館)。這古本雖只有數節(十八31-33),然其日期可鑒定為一二五至一五零年的作品。
2.主後七十年前的作品(早期)
贊成本書為主後七十年前的作品,主要的理由如下:
( 1)約翰不可能引用符類福音。
( 2)書中甚多句語顯示是早期作品。
( 3)書中的文字與主後七十年前耶京毀滅的昆蘭社團的作品相若。
( 4)作者在書內且強調施洗約翰的工作,這一點在後期的教會並不看重。
贊成本書是在早期寫成的學者有莫理斯、格蘭特( R.M. Grant)、斯達特(B.P.W. Stather)、戴裡利(C.C. Tarelli)、奧伯萊(W.F. Albright)、霍華德(W.F. Howard)、古德諾夫(E.R. Goodenough)、勃朗(R. Brown)等。(注 19)
3.第二世紀時的作品(100-200)
這多是經評家的主張,多以一七零年為準。支持此見的學者有多德( C.H. Dodd)、格蘭特(F.C. Grant)、布特曼(R. Bultmann)、包爾(F.C. Baur)和司各特(E.F. Scott)等。
愛任紐記( Against Heresies 3:3:4)約翰在他雅努(Trajan)為王時(98-117)去世,所以本書該在主後九十八至一一零年前完成。但約翰福音又處啟示錄(95-100)前,而約翰壹書、貳書、三書等則在主後八十至八十五年間完成,因此本福音大約是主後八十五至九十年時的作品了。
B 地點
約翰並沒有提及寫作地點。有三個地方皆有可能:
1.以弗所
這是普遍保守派學者的主張,主要論點有四:( 1)早在愛任紐的著作上可獲證明;(2)以弗所離弗呂家(Phrygia)不遠,此處是異端孟他努主義(Montanism)的大本營,而孟他努主義多引用約翰福音;(3)施洗約翰的門徒在以弗所(徒十九1-7),而約翰福音頗強調施洗約翰的工作;(4)一些外證如優西比烏(Eusebius)、坡旅甲(Polycarp)、亞歷山大的革利免、耶柔米(Jerome)等,以及《穆拉多碎文》,均說在以弗所。耶柔米提及一項教會傳說,論及本書是作者應以弗所長老之邀而著成的。(注 20)
2.安提阿
主要支持有四:( 1)約翰福音與一本出自安提阿的偽經《所羅門之歌》(Odes of Solomon)的文筆相似;(2)安提阿教父伊格那丟(Ignatius)的詞彙與約翰福音有甚多相同;(3)安提阿亦是一個諾斯底派的中心,在約翰福音內有多處顯然是對抗這主義的;(4)最早註釋約翰福音的是安提阿教父提阿非羅;(5)一些敘利亞文古抄本(如Armenian Ephraem)記載約翰在此處撰寫其書。(注 21)
3.亞歷山大
此說主要代表人是雷克( K. & S. Lake),其主要論據有三:(1)最早的約翰福音古抄本在此處附近尋獲;(2)約翰福音內有部份用寓意解經,這是亞歷山大地著名的解經法;(3)此地亦是一個諾斯底派的中心。
三、目的與特徵
A 目的
學者對約翰福音寫作的目的有下列見解:
1.補充符類福音的欠缺,稱「補充說」(Supplementary theory)。(注 22)這觀點早見於亞歷山大的革利免,後得優西比烏附和。西班牙古抄本 Toletanus的序言內有註明此說,(注 23)夏贊東( Hadjiantonion)、李察生(Alan Richardson)等亦加以贊同。(注 24)
2.反駁諾斯底派的神學,尤其是幻影說(Docetism)或其它的異端如伊便尼學說(Ebionism),Cerinthianism,稱「辯證說」(polemical theory)。這意見為愛任紐所推崇,近代學者如何斯肯司和布特曼也贊同。
3.調解反對基督教的猶太人,稱「和合說」(Conciliatory theory),使他們冰釋對基督教的誤會。擁護此說的學者有莫勒(C.F.D. Moule)、魯賓遜(J.A.T. Robinson)等。
4.駁斥初期信徒的教導太偏重儀文規條而缺乏屬靈真理。這是科韋爾(E.C. Colwell)、庫爾曼(O. Cullmann)、雷克(K. & S. Lake)等的主張。
5. 特撰寫一個適合希臘人的福音(例:約三16),期待外邦人歸附猶太人的彌賽亞。這是司各特(E.F. Scott)、培根(B.W. Bacon)、多德(C.H. Dodd)和林達斯(B. Lindars)等人的主張。
6.最明確的目的,也是甚多學者所強調的,記在二十章三十一節。為此作者精選七個布道性及一個培靈性的神跡。此說倡導人有莫理斯和魏斯科(B.F. Westcott)等人。
7.總之,筆者認為本書的目的應分三方面,如吳尼克(W.C. Van Unnik)提出:(注 25)
( 1) 為非信徒而寫---證明基督教為屬天的宗教,所以書內反映甚多希臘派的思想和哲理(參約三 16)。
( 2) 為信徒而寫---使他們更深明白基督的真相,所以書內反映甚多堅固信徒的勸言,這些勸言尤其切合第一世紀末的教會情形。
( 3) 為猶太人而寫---證明基督是他們的彌賽亞(參約二十31),所以書內反映甚多猶太人的歷史、文化及宗教背景等。
B 特徵
1. 本書的性質為釋明性(interpretative),解釋基督的身份與性情,是一本最早的基督論,以傳記體介紹基督的來源與本性,所以書中的材料都是上乘的精選。
2. 結構嚴整,以八個神跡作本書的架構,又以八個講論將基督完善的肖像刻劃出來。八講論:(1)重生之講論(三1-36);(2)活水之講論(四1-42);(3)神子之講論(五19-47);(4)生命之糧之講論(六22-66);(5)活水江河之講論(七1-52);(6)世上之光之講論(八12-59);(7)好牧人之講論(十1-42);(8)樓房之講論(十三∼十四)。
3.文字精練,蘊含豐富的屬靈真理;鑰字如愛、生命、光、真理、黑暗、信、見證等。
4.主題清晰,一章十一至十二這兩節經文的主旨貫串全書。(注 26)
5.著書目的清楚說明(二十30-31),為其它福音書所無。
6.具有完全的基督論,或有關基督的教義。
7.書中有四大神學主題:(1)基督論—基督與神(Christological);(2)救恩論—救贖與定罪(Soteriological);(3)末世論—永生與滅亡(Eschatological);(4)聖靈論—訓慰與光照(Pneumatological)。
8.著重基督在猶大地區(本鄉,非加利利)的工作。
9.全書只記主在世二十天內的工作,而第十三至十九章(佔全書三分一)只記一天的事。(注 27)
10.書的對象為第二或第三代的信徒。
11.本書曾被稱為「見證之福音」,書內有為基督而作的七大見證:
(1) 父之見證(五 34、37,八18);
(2) 子自己之見證(八 14,十八37);
(3) 子之工作的見證(五 36,十25);
(4) 聖經之見證(五 39-46);
(5) 先鋒之見證(一 7,五35);
(6) 門徒之見證(十五 27,十九35);
(7) 聖靈之見證(十五 26,十六14)。(注 28)
12.記有七個基督的宣稱(「我是」)。
四、歷史背景
A 歷史背景的影響
從書的內容看,作者的寫作風格和神學思想均受了一些影響;各國學者加以研究,發現約翰可能受了六大影響:
1.希臘哲理的影響
本書反映作者深受希臘哲理的影響遠勝其它方面,如「道」的觀念;光與暗的鬥爭等。這點是多德、亞加勒( A.W. Argyle)及林達斯等所強調的。
2.舊約背景的影響
本書比其它福音書更受舊約背景熏陶。這是摩法特( J. Moffatt)的見解,有關例子不勝枚舉。
3.希臘宗哲派的影響
本書亦受一門希臘宗哲派別名海爾梅斯派( Hermentica)的影響。這派祖師名海爾梅斯.特裡斯美吉斯托斯(Hermes Trismegistus),意為「三倍Hermes之偉大」,(注 29)強調生命與救恩間的關係(如三 3-12)。這點是多德的見解。
4.諾斯底教派的影響
書中反映作者亦受了諾斯底派的影響。這是布特曼及庫米爾所說的。
5.初期教會的影響
此外,作者可能又受了初期教會的形態及思潮所影響,因書內提及的觀念和教訓也是基督教基本的觀念,這些觀念在約翰書信中亦多次出現,如聖靈的工作、彼此相愛、為主受苦等。大部份學者都這樣解釋。
6.猶太教的影響
書中的記述彷如一本拉比歷史集,可見作者在這方面所受的影響可能勝過上文五點。這是俄德伯( H. Odeberg)、巴萊特及比勒貝克(Strack-Billerbeck)等的主張。
B 歷史背景的重建
約翰(意為「神的恩典」)與十二使徒之一的雅各同是西庇太的兒子,家居加利利的伯賽大,早年曾跟隨施洗約翰為門徒(一 34-40),後轉跟主耶穌到底,為主所厚愛的門徒(十三23,十九26,二十2,廿一7、20),他性情激烈(可三17),但又柔順(十三23),主復活後,他在耶路撒冷與彼得同作美好的見證(徒三1-10,八12)。
在使徒時代,約翰與彼得為主打美好的仗。在主後四十四年時,希律安提帕一世把他的哥哥雅各害死,耶路撒冷教會大受逼迫,所有使徒也慢慢遷到各地,履行「教會的大使命」。約翰最後一次在使徒行傳出現,是在耶路撒冷舉行的首次教會大會上(徒十五 2)。
主後七十年時,耶路撒冷焚燬後,門徒星散各地,多人搬到以弗所居住,以弗所頓成為當時的教會中心。教會史有云:「到訪以弗所即到訪全世界」。當約翰遷居以弗所後,該地長老必定請他把主耶穌的事跡存錄下來(參二 22,七39,廿一19等處,是作者緬懷過去的話)(注 30),在那裡約翰擔負了該區眾教會的牧養。
那裡的教會受希臘哲學的影響頗深,特別是諾斯底主義。該主義中之一支派稱「幻影說」( Docetism),否認基督神性的基督論。所以約翰特意書寫一本「基督論的課本」,不但給當時教會,也為著後世的信徒,指出耶穌基督不是虛渺的人物,而是舊約所預言的彌賽亞、神的兒子,藉著神跡奇事證實祂神性的身份,並論信靠祂的便可得著永生(猶太人觀念中的天國)。(注 31)
注文
1 Charles Pfeiffer, ed. The Biblical World, Baker, 1966, p.402
2 Leon Morris, "John,"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Eerdmans, 1971,p.22.
3 語見 Eusebius Ecclesiastical History, 6, 14:7; 參 G. A. Turner, "John," Zondervan Pictorial Encyclopedia of the Bible, III, 1975 O,1978,p.673; A. Plummer, An exegetical Commentary of the Gospel of John, Eerdmans, 1981r, p. XLi.
4 R. V. G. Tasker, "John,"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Eerdmans, 1960,p.8.
5 L. Morris 上引書第7頁。
6 見 F. Godet, Commentary on John's Gospel, Kregel, 1978 r, p. 9. Godet 對批判約翰為作者的歷史過程有詳盡的記錄(8-28頁),讀者可參閱。他對約翰福音的背景有極精詳的導論,共239頁,不可不讀。
7 參上引書第9-30頁。
8 參 A. Plummer 上引書頁 XXIX - XXXV; M. C. Tenney, "John,"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IX, Zondervan, 1981,pp. 6-9.
9 參 L. Morris 上引書第14頁。
10 Barnabas Lindars, "John," New Century Bible Commentary, Eerdmans, 1972 O,1981,p.35.
11 L. Morris 上引書第14頁。
12 F. Godet 上引書第156頁。
13 見 G. A. Hadjiantonion, New Testament Introduction, Moody, 1957,pp.142-144.
14 參 M. C. Tenney 上引書第5頁。
15 R. V. G. Tasker 上引書第18-19頁。
16 同上書第19頁。
17 同上書第11頁。
18 H. A. Kent, Jr., Light in the Darkness, Baker, 1977, p.20.
19 Raymond Brown, "John," Anchor Bible, vol. 29, Doubleday,
1966 O,1970,p. lxxxiii. 他稱約翰在主後七十年前已寫成其福音書,但在主後一百年才傳至其它地方。
20 A. Plummer 上引書第 xxxv - xxxvi 頁。
21 參 E. F. Harriso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 New Testament, Eerdmans, 1964O,1968,p. 287.
22 語見 M. R. Vincent, Word Studies in the New Testament, APA, 1972, p. 369. 下列各說的名稱均引自此書。
23 R. V. G. Tasker上引書第33頁。
24 引自 G. A. Turner, "John," Zondervan Pictorial Encyclopedia of the Bible, III, Zondervan, 1975 O, 1978, p. 672.
25 參 C. K. Barrett, The Gospel of John and Judaism, Fortress, 1975 O, 1970, pp. 8-9. 這本小書是極精彩的傑作。
26 這點在 H. A. Kent, Jr. 的註釋書內反覆強調。
27 見 H. C. Theisse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Eerdmans, 1943 O, 1955, p. 176.
28 參 Hadjiantonion 上引書第150頁。
29 F. B. Huey & B. Corley, A Student's Dictionary for Biblical & Theological Studies, Zondervan, 1983, p. 94.
30 C. C. Ryrie, Biblical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Moody, 1966,pp. 308-310.
31 馬有藻著《新約概論》,中國信徒布道會 1978年版第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