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聖經的亮光(二) 新約的苦難觀

一. 導言

新約承受舊約苦難神學的思想,在理論與思辨方面,對回答苦難這問題有更進一步的啟示;且在耶穌基督的生命及工作上,更有新穎的答案。後來的使徒也本著耶穌的工作,而做出合適的應付準則。末了的啟示錄則強調受苦者,若沒放棄他們的信仰,終必得勝,神必審判導致世人痛苦的罪惡,為信神的人伸冤。

二. 福音書強調「十架受苦神學」

開啟新約的四福音便看見耶穌基督是一位痛恨罪惡與痛苦的主,祂是毀滅痛苦的開路先鋒,祂為了愛世人,承受了全世界的痛苦;祂是忍受苦難的主,祂忍受了苦難毒鉤的鉤傷和鞭打。故此在主的愛中,我們有力量、有亮光去面對這些苦難;看到我們的主在人間的作為,就發現主甚為同情人所受之痛苦。

奇異的是四福音中沒有記載耶穌基督笑(不是絕對不會笑,只是記錄上沒有),但祂教導我們要與哀哭者同哭,與喜樂者同樂;祂是歡愉的主,是有感情的主,與祂相處會有平安自由的感覺,沒有隔閡,可敞懷與祂往來,因我們的心情主全部知曉。新約雖然沒有記載祂笑過,但曾有三次哭──為拉撒路(約十一35)、為耶路撒冷(路十三34)及流淚禱告(來五7)。可見主滿慈悲為懷、悲天憫人的情感,甚同情人的痛苦,祂甚至願犧牲自己,解除人因罪而招惹來之刑罰所產生的痛苦。

十字架是證據、證明、標誌、象徵和啟示,我們的主承受人間一切的痛苦,忍受一切產生痛苦的惡根,可說十字架是主認同我們的痛苦,同情並代替我們去承擔,這就是十字架苦難神學所帶來的意義。

在四福音的亮光下,可見:

A.   耶穌承認苦難有多種。有從人之罪而來,有直接及個人的(可二1-5),或間接從別人之罪而來(路十三1-5);有非從人來之罪(約九3);亦有從撒但而來,如駝背婦人、格拉森人(路十三10-11,八26-37)等。

B.   對受苦的人(無論來由如何),只要他在受苦中不放棄神,他便會經歷神的救贖(如血漏婦人、癱子)。

C.   耶穌視祂自己是神「受苦的僕人」,降世乃應驗彌賽亞乃受苦僕人的預言(參賽五三章),故祂甘願站在人性的地位承受罪的刑罰。

D.   主看自己的受苦有救贖的功效,而我們的受苦則有教育的功效。

E.   主受苦的出發點是自願的,順服神的;祂不求受苦,卻知受苦可完成神旨,而將自己擺上(參太廿六39、42)。

F.   主看受苦是必須的(太十六21的「必須」),是通往榮耀之路(路廿四26),故祂以此為動力而忍受一切(參來二10、18,五8,十二2)。

G.   耶穌的教訓多提及苦難乃信徒必經之路,如在登山寶訓的八福(太五10-11)、在主禱文(太六13)、在差傳信息(太十17、24-25、34-39)、在樓房論談(約十四27,十五20,十六2、20-33)、在大祭司之祈禱裡等等,祂常提醒信徒不可逃避的現實。

H.   主以願背十架為與祂聯合的挑戰(太十六24;路十四27)。

I.   主對苦待祂的人毫無敵意,還為他們祈禱(路廿三34)。

J.   「我在磨練之中,常和我同在的就是你們。」(路廿二28)此言是可貴的應許。

結論

苦難之路非人單獨經過,主耶穌基督曾走過,馬丁路德說得好:基督徒的信仰是一個「十字架神學的信仰」(theologia crucis)【注1】。又如趙君影牧師言:「基督教的受苦哲學是以受苦的主為出發點。」【注2】。靠這般的認識來面對、有信心的等候,則終有一日痛苦被清除,並體驗「將來會更好」的生活。

三.  使徒行傳之「體驗受苦神學」

      早期教會大有承受苦難的能力,乃因信徒明白受苦的意義。他們明白是因他們找到彌賽亞受苦的意義;彌賽亞是受苦的僕人,又是得勝的君王。

A. 信徒在主裡受苦的預告

  這是第一世紀猶太教對彌賽亞觀念的表示,以為凡是會攔阻彌賽亞出現的異端都要剷除。如保羅見基督教異常蓬勃,認之為異端,遂凶狠地要剷除他們。保羅錯誤的神學思想,以為殺盡信徒乃保護猶太教,以為必須「憑良心」做人,盡力撲滅基督教,才可使彌賽亞國度早日出現。

(1)  馬太福音十章十六至十八節,耶穌的差傳信息中預言門徒將受苦,應驗在使徒身上,如保羅、彼得、約翰。在第一世紀,因事奉神而受苦是必然的,與今日自由世界截然不同。

(2)  約翰福音十五章十八節,十六章一至二節,耶穌已預告世人將恨門徒。在第一世紀時,政治逼迫非常頻密,今日我們少見這些危機,結果沖淡了為主受苦的心志,但要明白,在第一世紀信主並非易事(現今也不易),而今日是另一種「壓迫」,如物質世俗主義思想的籠罩壓迫,使我們只顧生活,不顧永生。

B.在「行傳」裡應驗(體會背十架之苦)

(1)  使徒行傳四章一至三節,使徒被捉拿,主的預告成事實。

(2)  使徒行傳五章十七至十八及四十節,使徒被公會拉去受鞭打。

(3)  使徒行傳七章五七至六十節,司提反殉道。

(4)  使徒行傳八章一至二節全教會受苦。主凶是掃羅(保羅),他異常活躍迫害教會,以為是事奉神,使不少人家破人亡,骨肉分離,「拉瑪哭號之聲回放」,真是體會了耶穌基督所言不虛。

(5)  使徒行傳十二章一至四節,教會領袖雅各等亦不例外,他們比別人先受苦。

(6)     使徒行傳十四章十九及廿二節,這位迫害教會的主腦人信了主後,他自己成了「為主受苦」的人,這是保羅在路司得首次為主受苦。

(7)     使徒行傳十六章廿二至廿三節,保羅再在腓立比受迫害。自有魔鬼存在的一日,信主事奉主是困難的,受苦是免不了的。今日我們面對各種主義、科學、理性、哲學、物質等思想的侵擾,還要對抗無形屬靈界的勢力,故「進入天國是困難的」(參徒14:22)。這些記載指出在使徒行傳中,信徒受苦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尤其是為信仰的緣故,肯定必然受苦。

C. 受苦心志的堅決

(1)使徒行傳五章四一節,使徒們「因被算是配為這名受辱」。使徒行傳不像書信的解釋面對苦難之法。在書信中,作者多解釋痛苦的神學意義及應對之法,逐層逐句地闡釋,而使徒行傳乃是從信徒之言行中找到應對之法。此處「配得起」,是正確的心態,以為主受苦是榮耀的。

(2)使徒行傳二十章廿三至廿四節,保羅面對捆鎖與患難,但他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顯出他有真誠的決心、信心與愛心,才能說出這樣的話來。所以使徒行傳最終闡述應對苦難的秘訣是信心、愛心及對主之心志。

四.  保羅「認同受苦神學」

保羅自信主之日起,便接觸到為主受苦「警告」(徒九16)。在他一生中,他實在體驗到此言之真確,但他是個不怕吃苦的人,一生多受苦難(參林十一23-27),明知上耶路撒冷受苦也不退卻(徒二十23),還流露出認同主受苦之心志。在論「苦難」這主題上,保羅的思想異常豐富,遠超同儕,不亞於福音書的亮光,綜合保羅對苦難之解釋與面對的態度有十:

(1)  苦難由人而來,又由人而至全世界(羅五12),故苦難是人生必有的。「因為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加六7)。

(2)  保羅視受苦有教育的功能,因受苦者憑此經歷,便能安慰他人(林後一4-5)。這安慰可傳遞給其它信徒(林後一6,七5-7),亦能體會主恩夠用(林後十二9)。

(3)  受苦乃與主的聯合(腓三10;林後十三3-4),與主同為後嗣(羅八17-18)。在苦難中學習主愛,與主愛聯合(腓一29)。

(4)  既與主聯合,便當傚法主的死(帖前一6,二14-15;腓三10)。

(5)  保羅的肢體觀念──一肢體受苦,全身受苦(林前十二26)──肢體互相擔代苦難,乃忍受苦難秘訣之一。

(6)  受苦生盼望,這是信徒在基督𥚃得勝的能力。雖然受苦,仍有盼望(羅五3-5,八37-39),因受苦乃與同走榮耀之路(林後四17;羅八17)。

(7)  凡敬虔度日者皆多受迫害(提後三12)。

(8)  受苦莫施報復,一切有主伸冤,反要以善勝惡(羅十二19-21)。

(9)  不怕吃苦,仍然喜樂,因聖靈賜下喜樂(帖前一6;林後一5,七4;腓一18、29,二17),又有主再來榮耀的盼望(帖前二19-20),苦就不足介意(羅8:17)。

(10)     在受苦中神必開路,使受苦者能勝任(林前十13),深信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八28);羅馬書八章廿八及卅七至卅九節,正是保羅面對苦難的秘訣。總言之,保羅有一套精闢的「系統苦難神學」,分用雙手的十指表達,每指代表一個原則,一手代表「神學基礎」,另一手代表「生命見證」,標題是「面對苦難的良策」(羅八28、37-39)。

  1. 保羅苦難神學的基礎

a)  神的安慰(林後一3-5)──這是神屬性的一部分,若我們相信神是大能的,我們亦可相信祂是在人生苦難中賜安慰的神。

b)  神的出路(林前十13)──人在苦難中常尋求精神的、經濟的、肉體的出路。神讓我們經歷苦難,叫人更相信祂在絕境、無助中向我們施恩。

c)  主恩夠用(林後十二9)──痛苦的經歷可開我們的眼,使我們看見主恩夠用,讓我們不要在困境中犯罪,在苦難上「苦加一等」。

d)  聖靈的喜樂(帖前一6)──聖靈稱為「安慰的靈」,人在困苦中甚難喜樂,但聖靈使「萬事互相效力」,叫信靠神的人得智慧的心、忍耐之力,喜樂必產生出來。

e)  將來的榮耀(羅八17-18;林後四16-18)──羅馬書8:18:現在的苦楚,比起將來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不足介意」原文意「沒有價值」。這是一個鼓舞,人在苦難中未頂撞神,沒放棄信仰,沒有犯罪,相信必得著將來的榮耀,於是今生的苦就算不得什麼。

2. 保羅生命的見證:

a)  與主同苦(羅八17)──受苦時非單獨受苦,而是有主同在。我們所受的,主曾受過;主勝過,所以我們亦能勝過。

b)  為主受苦(腓一29)──保羅是為主而身在桎梏中,在羅馬監牢時寫此言。表示為主而受苦的,算不得什麼。

c)  效主的死(腓三10)──傚法基督不是以選擇的方式,只挑自己喜歡作的,而是和祂一同受苦,凡主所受的,我們也和祂同作。「傚法主的死」表示有為主至死的心志,如此苦難來到何足懼哉。

d)  敬虔度日(提後三12)──立志敬虔度日按當時背景表示在信仰上堅守得住,在生活上不離棄主,在困苦中仰望主。

e)  肢體相連(林前十二26)──「一指傷痛,十指連心」是中國古語,表示人在受苦時,其它肢體也一同受苦,包括主在內。知道主在我的苦中,便知道我在安全、穩妥的環境裡。

五.  普通書信的「信心受苦神學」

 A.  希伯來書強調「信心忍耐」

1     作者先強調基督親自為世人之罪受苦(來二17-18),進而學習順從神的旨意;在受苦時最難學的功課就是順服(來五8-9)。

2     信徒中有不少因受政治與宗教的迫害,導致財產損失(來十32-36),生命也全無保障(來十二4)。但作者勸他們學習舊約信心偉人,努力奔跑天路,他們都是信心長跑專家,在百般苦難中仍力奔不餒(來十一章)。又勸勉他們仰望救主耶穌,祂亦因前面十架的榮耀而甘願吃盡一切的苦楚(來十二1-3),這些榜樣是信徒受苦時最大的助力。

3     希伯來書十二章五至十一節的記載,這是其它書卷未提及的,神的管教背後指出神與信徒在生命上的聯繫,是「歸屬的標誌」【注3】,這是信徒能面對苦難的一種忍耐力,如希伯來書十二章十節說:「生身的父都是暫隨己意管教我們,我們尚且敬重他,何況萬靈的父,我們豈不更當順服他得生嗎?」

4     總言之,希伯來書帶出數方面有關苦難的教訓:

a.    希伯來書二章九至十節及十七至十八節:主耶穌也被試探、也受苦。

b.    希伯來書五章八至九節:主在受苦的學校學了順從。

c.    希伯來書十一章:記錄舊約中甚多受苦的偉人。其中有:

(1)     希伯來書十一章卅三至卅五節:有神的干預,用神跡奇事蒙保守的人。

(2)     希伯來書十一章卅六至卅七節:沒有神用神跡奇事保守的人。

這裡有二種受苦的人,為何神保守「張三」,而沒有保守「李四」?這是神的奧秘,我們不能問,因這涉及神的主權的問題,如耶利米書八章四節言,瓦器不能問陶匠:「你為何這樣待我?」(另參羅九19-21)【注4】。

d)    希伯來書十二章二至三節:有目標的受苦。

e)    希伯來書十二章六至七節:受苦中的「歸屬感」。

  B.   雅各書強調「喜樂忍耐」

雅各一下筆便勸告分散於各地的信徒,在百般試煉中(他們的試煉有政治性的壓迫,也有經濟性的)仍要喜樂(雅一2),因為:

1    苦難是信心的考驗(雅一3)(這是雅各特有的新亮光,而保羅則強調受苦與主聯合)。有時也有試探的成分,故在忍受時必需積極拒絕,不容侵入。那忍受苦難的是有福的(雅一12),因為他經得起考驗,信心茁壯,便能作有力的見證人。

2    苦難另一方面的果效使信徒「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一4),在生命品德上漸臻成熟。

3    人在受苦中易迷路,看不清楚當走的路,困難的環境阻礙了神人的相交,故需多祈禱,求神賜下屬靈的智慧來面對一切的困難(雅一5-8)。人在苦境中要求神賜智慧來行事。

4    將來的審判(壓迫人者受審)成為受苦者的忍受力,故雅各書內的苦難與盼望是不可劃分的(雅一12)。

5    總言之,雅各強調是要從神的角度下看苦難就會喜樂忍耐(雅一1-11是面對苦難的良言)。

  C.   彼德書信強調「盼望忍耐」

彼得憑著多年事主的經歷,寫給分散在小亞西亞各地流離顛沛的信徒、他們離鄉背井、居無定所、經濟缺乏、受人輕視,對這樣的讀者,彼得給予有關受苦的勸誡,使人獲得極大的鼓舞。他說:

1    為義受苦是與主聯合(彼前三14,四12),不要以之為羞恥,要以能為主受苦是榮耀的,在苦境中傚法主的腳蹤行(彼前二21,四1,五1)。

2    忍耐生盼望(彼前二20),苦難情形越深,盼望的心越切。嚮往將來的榮耀,不僅使內心得安慰,而且歡喜(彼前四13),如此則地上任何的苦楚都可以忍受。既有活潑的盼望,便能堅忍地等候主再來,是彼得前後兩書裡最有力的勸勉(彼後三11-12),在地上受苦是短暫的,信徒必會豐豐富富地進入神的國度裡(彼後一4-11)。

3    在苦境中不要報復,只要順服(彼前五6),如此便能帶出好見證來(彼前二12)。

4    總言之,彼得強調跟隨受苦之主的腳蹤行,稱為「可誇之苦」,受苦使生命有益,這是進入榮耀國度的準備功夫。

 D. 約翰書信強調「愛神無懼」

1     在愛裡沒有懼怕:愛神者,一無所懼,包括受苦(約壹4:18),因深知生命在神手中,包括苦難的遭遇,神必看顧與保守。

2     不故意犯罪的人,惡者也無法害他(約壹五18)。

3     行善屬神,行惡屬惡(約三11節)。

 E. 猶大書強調「惡有惡報」

1    惡人惡事總受清算(猶5、6、7、11、12、13節,留意「滅絕」、「審判」、「永火」、「滅亡」、「根拔」、「幽暗」等字)。

2    要造就自己,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猶21節)。

六. 啟示錄的「得勝受苦神學」

啟示錄是為受苦教會而寫的(如「希伯來書」、「彼得前、後書」等也是寫給受苦信徒看),旨在安慰及鼓勵他們緊守主道(啟三10),忍受苦難(啟13:10,1十四12),因勝利在前頭。至於對苦難的應對,作者有數點獨特的透視:

A.    啟示錄論苦難、盼望,與彼得前書可謂異曲同工(苦難之來源:「彼前」來自社會與經濟,「啟」來自政治。兩者均強調盼望與忍受、受苦與見證等,皆連在一起,只是在幅度與力度方面的分別。「彼前」的對象算是地區性,力度較輕;「啟」的乃宇宙性,力度強大)【注5】。

B.    苦難由政治的迫害而來,無數祭壇下殉道者的呼聲,求神伸冤(啟六9)。

C.    冠冕為得勝教會留著(如士每拿教會,啟二10-11;非拉鐵非教會,啟三11-12)。

D.    苦難還未完畢,撒但的狂飆仍在肆虐。

E.    苦難中有神的保守(啟十二11)與同在,主知道他們的苦境(啟二9、10)。

F.    苦難是全宇宙性的(參啟六至十八章),來自天災(神審判大地)及人禍(神容許撒但肆虐),旨在給人機會在痛苦中歸回神。

G.    苦難是得勝者的冠冕,在殉道者身上表現出來。他們為福音作了「感人」的見證,他們的盼望是將來、在永世;他們慷慨就義,面向十字架,仰望主再來;他們視苦難如「草芥」,他們的見證何等偉大!

H.    總言之,約翰在啟示錄中的得勝苦難神學,有數個重點:

1    從主耶穌的宣稱看苦難:

主是教會的元首,萬物的主宰,祂的治權統管萬有,沒有一件苦事能逃離祂的眼目,祂目光如炬(啟一5、8、18)。

2    從主耶穌的吩咐看苦難:

主「知道」教會的患難(啟二9),卻吩咐人不要怕喝苦杯(啟二10上),因苦難是至暫至輕的(啟二10下),吩咐人在苦難中要謹守主道(啟二13、三10)。

3    從主耶穌的保證看苦難:

主給受苦的教會保證「生命的冠冕」(啟二10)、權柄制服列國(啟二26)、與主同坐寶座(啟三21),並免去信徒經歷末世世界性的大災難(啟三10),這只是保證的範例,主是看顧人受苦的主。

4    從魔鬼的忿怒看苦難:

魔鬼藉著地上的「工具」迫害信徒(啟二13),他有「無底坑的權能」,使全世界的人都伏在他的權勢下(啟九20,十三7、15)。但是他的日子不久(啟十二12),也知不能勝過羔羊的血、神的真道、和信徒至死不渝的忠心(啟十二11)。所以信徒要忍受一切,使魔鬼之計不能得逞,讓神得榮耀。

5    從天國到永遠之國看苦難:

主耶穌將再臨地上,那時祂帶著天軍同來,那包括得勝被提的信徒(啟十九11-21)。在清算最後仇敵後,便在人間建立天國,與信徒同作王一千年(啟二十1-6)。之後完結白色大寶座審判,便引進永義(啟二十11-21:1),那是人間的永遠國度,沒有眼淚、疼痛,死亡與一切苦楚,也是信徒永遠的歸宿。

七. 總論

在全本聖經六十六卷書裡,我們發現沒有一個作者埋怨神創造了可犯罪的亞當因為那與神的全智與絕對的主權有關。聖經的作者們很實際,他們嘗試在痛苦與迷惘的生命中尋找快樂,雖然現實是冷酷、痛苦的,但不讓它損毀我們的幸福。我們反應去駕馭它,並從其中尋得益處,因我們有榮耀的盼望在前頭,更應鼓起勇氣、信心,小心翼翼地在苦難之路上前行。不要自招痛苦,盡量避免受連累,努力參與減輕由天災而來的災禍。

綜觀聖經的亮光,借用下文互相勖勉:

有人受苦,不知道為何受苦,

有人受苦,卻沒有醒悟,甚至不知為何受苦。

受苦可以是無益的,亦可以是有益的,

無益的受苦,受苦是白受了,

有益的受苦,就懂得如何改善自己、幫助別人,

有益的受苦,就不怕更多苦難的來臨。

受苦時的心態,與受苦前的準備工夫息息相關。

受苦在榮耀盼望下黯然失色,

受苦在十架的光照下也完全失色,毫無價值!

書目註明

【注1】:R. C. Sproul, Reason to Believe, Zondervan, 1982, p.143.

【注2】:趙君影,受苦的哲學(君影文選之三),基督教遠景雜誌(第七期),中華歸主,1983,21頁。

【注3】:D. A. Carson, How Long, O Lord? Baker, 1990, p.127.

【注4】:Author unknown, 『The Blame Game and Other Games』, Plain Truth, 8/92, p.19.

【注5】:唐佑之著,苦難神學,卓越,1991,101頁。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