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教會論
據使徒行傳二十章28節記,教會是神以自己的血買贖回來的,這是神愛世人的行動。以弗所書五章25節亦記,教會是基督所愛的對象,為了愛教會,祂捨去自己的性命,可見教會在神心意中佔一個極重要的地位。
一、教會的名稱
「教會」是新約的一個特別字詞,這字的原文ekklesia(意「呼召出來」)在新約裡共出現一百一十四次,除五次是非專業性的用法外,其餘一百零九次是帶專業性用途的意義。
(一)字義
1. 專業性用法:是指耶穌自己的血買贖回來的教會(徒廿28),為了教會,基督甘願捨去自己性命(弗五25),祂也作了教會的頭、元首(弗一22,五23;西一18)。
2. 非專業用法:是指「群眾」、「集會」,有非宗教性集合的群眾(徒十九32、39、41),也有宗教性集合的民眾(徒七38;來二12);因此,七十士譯本常以此字(ekklesia)譯出舊約以色列人經常的「集會」字(qahal),如軍事性的結集(qahal,民廿二4;士廿2)、宗教的「聚會」(qahal,尼五13)、各類議會(qahal,創四九6;詩廿六5)、天使的會集(qahal,詩八九6)、一群民眾(qahal,創廿八3,卅五11)或「會眾」字(edah,出十二23;詩一5)。
(二)類別
教會類別有二:
1. 地方性的教會(有形的教會):指地區性的信徒聚集的地方,如新約時代的加拉太教會、哥林多教會、以弗所教會等。這類型的教會有組織體制,故也稱有組織的教會(organization)。
2. 普世性的教會(無形的教會):指世界各地信徒同稱為教會,同是主的身體,故也稱有機體的教會(organism)。
二、教會的起始
以弗所書一章9節記,在神預定的美意裡,甚至在創世前(弗一4),教會早已在神的救贖計畫中,但在時空歷史的範疇內,教會總有個開始,可是開始在何時卻引出不同的解說:
(一)五種理論
1. 起自亞當之時:自有人類以來,他們都成為教會的一部分(多是普世主義者之見)。
2. 起自亞伯拉罕時:因教會稱為新以色列,故它起自神與亞伯拉罕立約之時(多是改革宗之見)。
3. 起自耶穌時:此派據約翰福音一章17節將舊新兩約區分,故教會便起自耶穌開始傳道第一次呼召門徒時;另有說選立十二門徒時;也有說在彼得承認耶穌是基督時;也有說在設立聖餐時;更有說在復活及耶穌向門徒吹靈氣時(多是極端時代派之見)。
4. 起自保羅時:此說認為教會是外邦與猶太人組成,故在保羅往外邦傳道後才有教會(即使徒行傳十三章後;有些更說在使徒行傳廿八章後,多是另一些極端時代派之見)。
5. 起自首次五旬節:教會是聖靈居所,故自聖靈降下後才有(多是福音派之見)。
(二)新約亮光
1.耶穌預告
(1) 馬太福音十六章18節耶穌預告教會將出現,當時的信徒是教會之「胚胎」。
(2) 路加福音二十四章49節期待聖靈下降後才有教會。
2.保羅解釋
(1) 哥林多前書十二章13節:聖靈之洗把信徒歸入基督的身體(教會在聖靈下降後才有)。
(2) 以弗所書四章8節:主復活升天後才能賜予教會恩賜(在升天後才有教會)。
(3) 歌羅西書十八章20節:主復活後才作教會的元首(在主復活後才有教會)。
(4) 以弗所書二章20節:先知和使徒是教會的基石,耶穌是房角石,信徒是活石(彼前五5∼9;教會是新約時代的「產品」)。
3.小結
教會出自神創世前的心意(弗一4),但成就之(「誕生」,「實現」)要在十架、復活、升天、聖靈下降後才成事實;沒有救贖,教會不能成立;沒有聖靈,教會不能成主的身體。
三、教會的肖像
教會在新約時代是一個特別的屬靈團體,史無前例;新約不同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描繪這「有機體」,旨在更清晰地闡釋這有機體的特色,也提醒教會的使命。
新約以六大肖像描述教會這新機體:
1. 基督的身體:身體之喻(林前十二27)強調生命的聯繫(約十五1∼4的生命相連,十五5∼6以果子說明聯繫的實在;鑰字:生命)。
2. 基督的新婦:新婦之喻(林後十一2)強調信徒與基督關係的親密,故信徒生活要聖潔,等候迎娶日子來臨(鑰字:親密)。
3. 神的聖殿:聖殿之喻(弗二21∼22;林前三16∼17;林後六6)強調信徒生命是神的居所,神喜住在其中,故信徒生活當配稱聖殿(林前六17∼18;林後六16∼17;提後二21;鑰字:聖潔)。
4. 神的家:家之喻(弗二19;提前三15)強調教會的特徵(溫暖、舒服、安全、安息、愛)。教會需作「無家可歸之人」的家(鑰字:安息)。
5. 屬靈的以色列:屬靈以色列之喻(羅九6、8;加二7∼9、29)強調教會可以承受神應許給以色列的屬靈部分(即救恩),在屬靈上與以色列相同(鑰字:使命)。
6. 屬靈的天國:天國之喻強調基督在信徒生命中掌權,為信徒生命的王(羅五17;鑰字:榮耀)。
四、教會的聖禮
(一)洗禮
1.意義
有關洗禮的意義,各界學者意見不一,主要有三:
(1) 赦罪性:洗禮可洗去人罪,促成救恩(代表教會:天主教、路德宗、聖公會、基督教會)。
(2) 立約性:洗禮是信徒與神立約的記號,如舊約選民的割禮般(代表教會:改革宗、長老會)。
(3) 象徵性:洗禮只是禮儀,象徵信徒對神的信心,故是一項見證(代表教會:浸信會)。
2.形式
(1) 不少教會用灑水法、倒水法、抹水法;方法據自舊約祭司獻祭時或作奉獻時的形式。
(2)另有些教會強調全身浸,這方法最能代表主的死、埋葬與復活,況且這是「洗禮」字(baptizo)之正確意義(如染布、燒瓷、船沉);這是外邦人入教的形式,也有教父著作(如十二使徒遺訓Didache,112A.D.)所支持。
3.對像
(1)嬰孩受洗
1 不少教會接受嬰孩洗禮之舉,有說嬰孩洗禮洗淨原罪(如天主教、聖公會、路德會),有說將之歸入神與信徒的立約恩典裡(如長老會)。
2 贊成嬰孩洗禮洗淨原罪者根據「全家」一字的用途,「全家」是包括小孩或嬰孩的(徒十47∼48,十六15,十六31∼34,十八8;但「全家得救」若包括嬰孩在內,那麼他們也在當時說方言了,G. Beasley-Murray之語)。
(2)信徒洗禮
1 信徒洗禮是指能運用信心接受主的人才接受洗禮,因為洗禮是根據信心、悔改而作的。
2 此外,古教父的著作典籍皆引證他們反對嬰孩洗禮,只接受信徒洗禮,如十二使徒遺訓(Didache)、黑馬牧人書(Shepherd of Hermas)、巴拿巴信札(Epistle of Barnabas)、愛任紐、特土良、居普良、希律坡陀等。
(二)聖餐
聖餐的意義有四種不同看法:
1. 化質說(也稱變質說):餅與杯因主禮人之祝福,頓時成為基督的身體和血(代表教會:天主教)。
2. 合質說:餅與杯沒有變,在領受者吃進去時才成主的身體和血,表示餅與杯是餅與杯,但同時(即合質的英文concurrent字)也是主的身體和血(代表教會:路德宗、聖公會)。
3. 動力說:餅與杯是代表基督的能力臨到領受者身上。如太陽之熱力射在身上,天上太陽無改變,如餅與杯也沒有變質(代表教會:改革宗)。
4. 象徵說:餅與杯只象徵主的身體和血,沒有物質上的改變(改革家慈運理謂餅、杯與講道只是無言與有言之別;代表教會:浸信會)。
五、教會的組織
(一)教會的職分
1. 使徒:這是神在教會「開創」時期所賜的職分(office),這職分是時代性的,故使徒的工作也是時代性的,他們是教會創立時期(第一世紀)的「特工」(弗二20)。
2. 先知:與使徒的職分相同,也是時代性的,但在工作上多是堅定信徒信心方面(弗二20)。
3. 長老與監督:教會行政人員,是同一種人(徒廿17與廿28;多一5與一7;提前五17與三4;彼前五1與五2),前者強調資格,後者強調工作。
4. 執事:協助長老服事教會。
5. 傳福音的:教會特工,尤負責對外方面的事工。
6. 牧師與教師:以弗所書四章11節的「和」字在原文格構上應譯作「就是」,指牧師的工作即教師的工作,他們是同一人。
(二)體制
在教會史上,教會體制有五:
1. 主教制(或會督制):認為主將治理權交給使徒與其後繼人,這些承繼人有無上權柄,後來發展至教皇至上的理論(代表教會:天主教、聖公會、希臘東正教、循道會)。
2. 堂會制(或會友制):會友是教會至上決策權柄所在,每一堂會個別自立、自養、自治,後來教會多起來便成立區會,由區會治管(代表教會:公理會、浸信會、基督教會、自立教會)。
3. 長老會:以會友選出來的長老團為治理教會的主幹,後來也有區會治管(代表教會:長老宗、改革宗)。
4. 國教制:由國家政府組成(設立),主要為治理(控制)教會各項活動(包括財政。代表教會:荷蘭教會、英國聖公會、德國路德會)。
5. 自由制:反對教會有組織制度,強調聖靈自由作工、引導,不注重行政組織,主張政教分離,不許會友參與政治(代表教會:弟兄會、貴格會、聚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