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埃及(耶40:1 -43:13)
讀經︰耶40:1 -43:13
「(他們)入埃及地,到了答比匿,這是因他們不聽從耶和華的話。在答比匿耶和華的話到耶利米說……」(耶43:7-8)
就這樣,經過九百年之后,亞伯拉罕的后裔又回到了埃及。我們本章所讀的經文,記錄的就是這段歷史。這件事不免讓人回想到,過去那一個經常被記念的晚上。在很久很久以前的那一個晚上,神伸出了 大能的手,把他們從法老的軛下救拔出來。那個晚上,漆黑,奧秘,神彰顯了 奇妙的大能。次晨,他們所迎接的是自由的日子。那時,他們高高興興的對耶和華高唱凱歌︰
「在埃及黑色大海上,高聲擊鼓﹗
耶和華已得勝, 的百姓已得自由。
歡唱,因那君王的驕傲已被打破,
他的戰車和馬兵,雖然勇猛無比,
他夸口的一切都已成空,只因神已發言,
戰車和馬兵就都葬身海底。
要高聲擊鼓,在埃及黑色的大海上﹗
耶和華已得勝, 的百姓已得自由。」
現在,經過了九百年以后,這一群被擄后剩下來的人,又回到了埃及。他們心中驚懼,但還是帶著悖逆的態度。其實他們逃到埃及的這件事,本身就是違背了神最近透過 的先知所傳給他們的信息。
背景
耶利米書40-45章,所記載的就是城陷落以后發生的那些事件,以及耶利米在這段期間所傳的豫言。巴比倫已經立基大利作猶大諸城的省長。耶利米也到他那裡去,住在民中。在一段短期間內,一切似乎都很順利。但是,很快的問題就來了。基大利被以實瑪利所謀殺,以實瑪利又接連行了幾件殘忍的事。最后他帶著所剩下的人,就是王的眾公主和住在那裡的百姓,逃離了米斯巴,顯然耶利米也是其中之一。約哈難把分散了的軍隊聚集起來,追擊這一群逃離的人,並且在「基遍的水旁」,追上了他們。
把那些被擄的人救回來以后,因為怕迦勒底人,約哈難並沒有回米斯巴去。他們在靠近伯利恆的金罕寓住下,豫備要下埃及去。在這裡,他們請耶利米為他們求問神的旨意。他們答應,不論耶和華怎么說,他們都要照著去行。過了大約十天,先知對他們宣告說,神的旨意要他們留在這地,並且慎重的警告他們,不可下埃及去。他們忘了早先所作的應許,亞撒利雅、約哈難、和那些與他們在一起的人,拒絕聽從耶利米。他們帶著猶大一切剩下的人,男人、婦女、孩童、和眾公主,還有耶利米和巴錄,一起下埃及去。他們「入埃及地,到了答比匿,這是因他們不聽從耶和華的話。在答比匿,耶和華的話臨到耶利米」。
這段故事滿有教訓,讓人看到那個可能危害一個國家,或個人的危機。這個民族從原來被欺壓、受苦、眨低的情況中,被救拔出來。他們得到了釋放,有自由,成為尊貴。可是,如今他們又回到了同樣的地方。這地方的光景,和當初他們被拯救時的光景相比之下,更沒有盼望。這就是歷史上那些大帝國、大國家興衰的故事。埃及如此,亞述如此,巴比倫如此,希臘如此,羅馬也是如此。當這些國家追求良善的事時,國家就興盛,當他們開始墮落后,國家就衰亡。對于那些得到更多光照、被提升到最高地位的國家而言,他們的墮落毀滅就更徹底。
所以,現在我們要考慮,這段記述他們回到埃及的經文,對我們有甚么教訓,他們回到埃及的原因,以及神的話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依然臨到。
回到埃及──為奴之地
以回到埃及這件事而言,這裡所記錄的事實已經相當清楚。他們回到了那些曾經奴役他們、欺壓他們的人那裡去。這是人類生活中,也是人類歷史裡,經常都有的一個奇怪的傾向,特別是在他們墮落、忽略了歷史的教訓、不聽歷史的教訓時,他們往往都會想回到以前奴役他們、欺壓他們的地方去。他們又回到了埃及。從他們的先祖亞伯拉罕起,在這個民族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有一個奇怪的傾向,常常想下埃及去。甚至亞伯拉罕自己,他算是一個敢冒險的英雄好漢,為了尋求神所建立的城,他敢離開迦勒底的吾珥。但是,當飢荒臨到這一塊新的地方時,他卻下埃及去了。這事召來了一個很可怕的后果。他的兒子以撒重演了他的錯誤。耶羅波安,在他們這個國家的歷史遭遇到重大的轉捩時刻,也是求助于埃及。希西家算是坐大衛寶座諸王中,比較好的一個王。可是,有一段時間他也是和他的那些政客,忙于籌劃和埃及結盟,以取得國家的安全。這件事引起以賽亞厲聲的斥責。這一切,在說明一個同樣的原則;一個偉大的民族,擁有許多恩典和光照,可是還要回到地們所出自之處。然而這樣的事本身就是一個災難,就是毀滅,就是邪惡的。列國都有同樣的奇怪傾向,在經過一段時間,以正當的方法,以理性的方法,以人生崇高的理想,以心智的力量和屬靈的力量,為國家的強大以及國家的安全打下根基以后,接著就想回到原來的野蠻階段,試圖以身體的力量取得自身的安全。以國家生活而言,也有一個傾向,就是離開那崇高的道德和屬靈的理想,回複到放縱情欲的情況。試以今天一般人的態度來說吧﹗提到嚴謹自律、德行高超的生活,大家都會譏為「清教徒」式的生活。人們所喜歡的是無拘無束的生活,可以放縱自己。他們都想回到埃及。
他們回到埃及的動機是甚么?
這些人是要避難,他們想找一個安全的地方。不錯,他們已經經歷了一段熬煉的時間。長久以來,迦勒底的軍隊就在威脅著他們。他們把耶路撒冷困住,最后,他們攻破了耶路撒冷的城牆,把這座城夷為平地,神的殿也被燒成灰燼。他們的親友中,有很多人被擄去,剩下的人就分散在他們列祖的土地上。他們怕加勒底人,他們怕新的危機臨到。為了求取自身的安全,他們下到埃及去。這樣的決定,本身就已証明他們的墮落。也許他們沒有公開表明出來,他們的行動正表達了他們內心的感覺︰他們沒有力量。他們知道,但他們不會承認。他們知道自己沒有力量可以抗拒迦勒底人的壓迫。為了避免危險,他們寧可屈身,把自己的頸項放在埃及人的軛下。
今天社會上處處可見的輕浮放縱,乃是人類心靈深處的恐懼所造成之后果。為了逃避這種恐懼,人們才必須去尋找那些刺激。
人離棄宗教上屬靈的祟高思想,轉而專注意于外表的繁文縟節,這只不過是一種迷信,表達他們內心的害怕而已。他們想用一切可以叫他們的良知得到安慰,叫他們的感覺不再那么靈敏的東西,來阻隔人與神之間那種直接的、坦誠的、生命的關系。
他們回到埃及去。今天我們讀這段歷史,會有一種憐憫這些古人的心情。可是,我們自己呢?我們不也正在向著埃及地走去?
這種回到埃及的方法,乃是「策略性」的方法。這裡我講的「策略」不是指其正面的意義,而是指其最卑賤的意味︰就是想靠自己的力量來操縱事件,而不照神的帶領;不用心代禱,反靠謀術;結果所產生的不是勇氣,而是懦弱。這一切乃是人的墮落、人的失敗的明証。
他們回到埃及的原因
讓我們來看看,他們回到埃及的原因。為甚么原來他們希望離開的那種環境,如今他們又轉回去就它?我已經說過,當時那些人回到埃及的原因,是依照他們的政策,想在那裡求取安全。但是,回顧一下九百年前他們離開埃及時的情況,我們不明白,他們何以還會采取這樣的行動。他們擁有一個歷史背景,這個歷史的事實是︰當他們自己毫無力量時,他們可以在神裡面找到力量。那時神拯救了他們,又使他們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可是,如今我們所看到的這一群人,只不過是剩下的、分散的人。他們心中恐懼,就回到了當初他們逃離的那個環境,想在那裡找到安全。他們實際上的問題何在?答案就在本章我們所引用的經文裡︰「因他們不聽從耶和華的話。」這就是不信,結果就給他們帶來墮落的愿望,最后乃是他們良知的崩潰。這就是他們回到埃及這件事實的背后理由。讓我再重複一次,同時請你注意,我是按照先后次序來說的︰不信,產生墮落的愿望,最后產生良知的崩潰。也就是說,最后這些人失去了那敏銳、機警、敏感、柔和的良知。不但當時的那些人,同樣的事今天也可能發生在一個國家或一個個人之上。
從這方面我們談到了不信,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信心不只是理智上的認同。「他們不聽從耶和華的話。」在新約聖經中論到信心的那卷書信上,我們可以發現,作者有時候用這種方法來說明信心,有的時侯用另一種方法。信心是聽從。相信還不算信心,除非這個相信啟發了實際的行動。按著我們的理智,我們可能相信某件事是真實的。可是,這樣的相信除非在那個人的心裡產生一個愿望,並以實際行動來回應他所信的,還不能叫作信心。我們說,這些人的不信表現在他們回到神把他們救出來的那個老地方去。這正說明,他們不順服他們所領受的光照。信心和恐懼是互相排斥的。真正有信心就沒有恐懼。任何形式的驚惶、害怕,都是人不敢肯定信神的外在表現。人不敢肯定信神,通常是他們在某些方面不肯順服神的律法。我說「在某些方面」,並沒有說錯。因為有時人在某些微小的細節上,沒有完全順服神的律法,在當時看來似乎是無關緊要的。不順服的細節雖然小,但是已經偏離了神的律法所定的嚴格道路。不論一個國家,或個人,如果稍稍偏離神律法的道路,結果對神的異象就會模糊。對神不肯定,會逐步漸進,到了最后對神一無把握,心裡就充滿了恐懼,于是人就回到埃及,回到當初他們逃離之地,那時,他們靠著神的大能大力,得以在埃及人面前成為得勝者。可是,此刻他們卻肴望借助于埃及勢力的保護。 《摩根解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