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書第廿六章

憐憫的呼召(耶24:1 -26:24)

讀經︰代下36:14-16;耶24:1 -26:24

「現在要改正你們的作為,聽從耶和華你們神的話, 就必后悔,下將所說的災禍降與你們」(耶26:13)

背景

這些話是耶利米在一個很奇怪的環境下說的。那時,他正接受有關他傳講異端的審判。前一章我們已經講過,耶路撒冷當時正面臨來自巴比倫的入侵之威脅。西底家差人去見耶利米。耶利米對他們宣告,巴比倫終必征服猶大,王所當行的上策,乃是投降。接著耶利米順服神的吩咐,進西底家的王宮,把信息傳給他。首先,他斥責牧人和先知的罪,因著他們的罪,國家才被導入衰落中。照我讀這豫言,耶利米對西底家所講的,乃是重複他以前講過的豫言。第一個豫言,乃是耶哥尼雅被擄以后,臨到他的異象;第二個乃是在約雅敬第四年的時候所傳的信息。最后一個,是他在更早的時候傳的,那是在約雅敬剛登基的時候傳的。

第一個豫言

耶哥尼雅被擄之后,他所看到的異象,乃是兩筐無花果,一筐是極好的無花果,另一筐是極壞的無花果。先知說,這一筐好的無花果,象征被擄到迦勒底地去的人。從這些人中,耶和華將來要複興屬于 自己的人。那一筐壞的無花果,是代表那些留在本地的人。這些人,按神的規定,必須被交付審判。早期的這個異象,其余的部分是用來對西底家說明,先知受命所要傳給他的信息。

耶利米還繼續對王說話,提醒他在約雅敬第四年,他所傳的信息。那個信息宣告,神的審判必然臨到猶大、巴比倫、列國,和全世界。

關于猶大,受審判的原因乃是她不斷的犯罪。雖然耶和華一再對他們說話,呼叫他們回轉、歸向 ,他們卻總是不聽。這裡所豫告的審判乃是,猶大將被巴比倫征服,她要被擄七十年。

第二個豫言

接著這豫言又豫告,經過七十年之后,巴比倫也要受審判,因為有多國的大君王要聯合起來,敵擋她。其實這位先知還看得更遠,他看到,最后列國都要受神的審判,沒有一個可以逃脫。他說,「必有災禍從連國分到那國,並有大暴風從地極刮起。」最嚴厲的災禍,是要臨到牧人,就是君王和在上的官長。如此,他再一次提醒西底家,他在約雅敬王第四年所傳的信息,並且警告他,現在威脅著他和耶路撒冷的,無可避免必定要臨到。

第三個豫言

耶利米再一次重複他早期,就是在約雅敬登基那一年所傳的信息。那時,他奉耶和華的吩咐,站在耶和華殿的院內,傳講信息,給那些人一個機會,可以回轉歸向神。這個信息警告他們,不可拒絕不聽,並且宣告,如果他們堅持不聽從,他們必受災禍。

耶利米傳完了這信息,立刻招致祭司、先知和眾民的敵對。他們抓住他,組成「宗教法庭」(抱歉,沒有更好的詞匯),宣判他的死刑。不過,猶大的首領介入了這事,使耶利米得以接受普通民事法庭的判決。祭司和先知指控他,說他說豫言攻擊神的城。猶大首領的介入,以及耶利米先知的申辯,暫時贏得了眾民的支持。所以,他們和首領,一起向祭司和先知宣告說,不當判決耶利米死罪。有些長老宣告說,殺害耶和華的先知,就是作了大惡。他們又舉出彌迦和烏利亞作為實例。于是耶利米就受到了亞希甘的保護。

就這樣,他早在約西亞執政時所傳的信息之基本內容(見7:1 -7),以及在約雅敬作王的時候重複的信息,現在又第三次對西底家重述了一遍。我們要努力明白當時眾民的情緒,然后思想這位先知所宣告的信息。

約雅敬的統治和西底家的統治之間的差別,我們不必再多說。那一段期間,大致上的情形並沒有多大的分別。從約西亞死,一直到耶路撒冷陷落,其間的局勢並沒有多大的改變。當時的局勢如何?第一,這個國家體會到他們的國境所面臨的危機。埃及並不穩當可靠,可是當時有些執掌政權的,想要和她結盟,希望藉此可以舒解北方所面臨的危機。其實埃及並不可靠,甚至那些想和埃及結盟的人,也不敢肯定,埃及對此事會有如何的反應。至于北方,蠢蠢欲動的巴比倫,正不斷的威脅著猶大。就是在他們這個國家之內,他們的觀點也不一致。有一派人,我們且稱它為「嘩眾取寵派」,他們喧嚷要使自己的國家獨立,不受巴比倫的轄製。他們主張向埃及求援,和他們結盟,或者這樣,國家就可獲得獨立。另外一邊就是耶利米,那位孤獨的、英雄式的、來自亞拿突的先知和祭司。他一直宣告,迦勒底人不單單即將臨到,他們且將攻陷這城。他更進一步說,這一切都是在神的管治之下。他也一直在宣告,王、首領、和眾民所能采取的最好策略,乃是把自己的頸項放在巴比倫的軛下。另外一個人物就是西底家,他是由尼布甲尼撒提名,設立為王的。他是一個懦弱、優柔寡斷的人,想要脫離他的主子,建立一個自由的國家。尥也想照先知的話去作。可是,事實上他成了首領的工具、祭司的玩物、耶利米經常奉耶和華的名去攻擊的對象。當時的國家事務和屬靈事務的敗壞明顯可見,也是很可怕的。上一章我們思想過,有關牧人和那些執政掌權者的罪,屬靈領袖先知的罪,然后我們又看到他們全國性的光景;這一個被壓製的民族,正在動蕩不安之下,這個沒有牧人的民族,就像羊群被分散一樣。我們也思想過,這個被污染了的民族,有一個不正確的安全感,因為他們被假先知導入了歧途。我們也看到那不正當的宗教觀念,不但影響了祭司和先知,實際上影響了全國。他們生存在聖殿的迷信以及為這空城而驕傲的情況之下。

所謂「聖殿的迷信」,乃是在他們當中的一個觀念,認為聖殿是耶和華的家,所以不會被毀滅。「這座城的驕傲」,乃是他的確定信念,認為這城乃是大君王的城,說一句敵擋這城的話,不但不妥,實際上就是犯了宗教上的異端。第一個觀念,聖殿是耶和華的家,所以不可能被毀滅。這樣的觀念,實際上就是造成宗教和道德分離的原因。而這種把宗教和道德分開的觀念,乃是當時猶大人思想中的一個特點。另一個觀念,這城是大君的城,因此,不可說任何敵擋這城的話。這個觀念本身就表示,他們忘記了這座城真正的力量之所在。這些人把以賽亞的默示忘得一干二淨了。以賽亞的默示可以用他在12章的一段話總結起來。那時他所看到的,是很遙遠的那個得勝的日子,那時神的百姓將實現神一切的旨意。他在結束時,講了這樣的話︰

「 安的居民哪,當揚聲歡呼,因為在你們中間的以色列聖者乃為至大。」

以賽亞這裡指的是耶和華,雖然他並沒有明白說出來。錫安的居民哪,當揚聲歡呼。這座城之所以偉大,因為有聖者在你裡面,在你裡面,至大的乃是以色列的聖者。這個國家已經忘記了這一點,很可能在以賽亞宣告這信息時,他們根木就不相信。至少,我們可以說,長久以來他們並沒有按照以賽亞的吩咐作。在他們看來,這座城之所以偉大,仍是傳統而來,並不是因為它本身的品格或特色。

請各位再仔細讀一遍這段經文。祭司和先知采取行動,逮捕耶利米,等于承認他們心裡害怕,可能這位先知講的是真實的。他們正式逮捕他,正式在眾民面前審判他,又特別指出他所說的話,樣樣都指明一個不可抗辯的事實,在他們心底的深處,他們真正感覺到,這位先知長久以來所傳有關這個國家的信息,可能是從神那裡來的事實。而猶大首領所采取的行動,更是公開表明,他們確信,這位先知很可能就是神差來的使者。這一切都是極重要的。真理的力量是永遠不能被搶奪的。在人 的歷史中,這一個存在人心底的真理,乃是一件最奇妙的事。人可以反抗真理,國家也一樣。他們可以拒絕服從那真理,他們甚至可以爭論,說服自己,他們不相信真理的信息。但是真理還是真理,在人心底深處還是知道,那就是真理。審判耶利米這件事,讓我們看到一幅很奇妙的畫面。祭司和先知非常憤怒,他們指控他傳講異端,竟然說聖殿有可能被毀滅,神的城會變成荒場。他們的憤怒是出于他們宗教上的熱忱。他們的一切舉動,背后的原因乃是,他們懷疑,他們害怕,這個人講的話是真的。所以,他們的行動,實際上証實了人類心底深處那不可抗拒的真理的力量。

再看一眼這幅畫面。我們可以注意到,先知和祭司一直都站在同一條線上,而首領則要開脫耶利米的罪。眾民首先是站在祭司和先知的一邊,但是接著又轉而站在首領這一邊。祭司、先知、和眾民下手逮捕他,讓他受審判。祭司和先知的立場沒有改變過,而猶大的首領則愿意聽,愿意思想,愿意作仲裁,最后,他們按照自己心中的判斷,釋放了他。于是,眾民立刻改變了立場,站到首領這邊來。

這不單單是一個歷史事實,這是一個啟示。這一幅畫面啟示了一些事︰第一,敗壞的屬靈權威對一個國家命脈的影響,比敗壞的官長之權威更壞。在新約聖經中,論到耶穌生平的那些記錄,只有一些人的立場不改變,那就是法利賽人、祭司、和宗教上的領袖。請你不要夸口說,你是一個不改變立場的人。因為立場該改時卻不改,只不過表明你的頑固,而且有可能給你帶來無可挽回的災禍。

這幅畫面所啟示的第二件事乃是,眾人的聲音並不一定就是神的聲音。人是善變的,喜愛附隨他們的感情,附隨那叫嚷得最大的聲音。這也是人投票的原則。求神幫助我,不要讓我聽從人的聲音,除非這些人已經有了神的聲音的指教,有了神的聲音的感動。我們需要有另一個聲音,另一個不同于眾民的聲音,不同于首領的聲音,不同于祭司的聲音,不同于先知的聲音。假如沒有這個不同的聲音,混亂勢必繼續下去。

在這樣的氣氛之下,且讓我們聽聽這節經文︰「現在要改正你們的行動作為,聽從耶和華你們神的話。」耶利米在那個政治混亂的時刻,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政治家,他講論的不只是關于來世的福樂,而是現今的福祉。關于那錯綜複雜的國際局勢,以及內部的政治混亂局面,他只有講一句話︰改正你的行動,改正你的作為。要改正你的行動,改正你的作為,你必須作一件事,就是聽從耶和華你們神的話。

先知發出了這樣的呼召以后,接著他作了一個「奇怪」的宣告。原諒我用「奇怪」一詞,這個宣告對我們而言,常會覺得「奇怪」,其實它本身一點都不奇怪。他宣告說,如果人改正他們的行動作為,聽從耶和華他們神的話,那么耶和華就必后悔,不將所說的災禍降給他們。

對于這些生活在這樣氣氛之下的人,神的態度在早先的經文中就已經顯明了。在那段經文中,神指示耶利米,他所要從事的聖工︰

「你要對他們說,耶和如此說,你們若不聽從我,不遵行我設立在你們面前的律法。不聽我從早起來,差遣到你們那裡去我仆人眾先知的話,(你們還是沒有聽從)我就必使這殿如示羅,使這城為地上萬國所咒詛的」(耶26:4-6)

這裡所描繪的畫面,看到神的態度是用 清早起來(這個比方實在用得很大膽)差派出 的使者,以求這個國家的福祉。

耶利米呼叫百姓,要回應神的這個態度,要用實際外在可見的改變來回應 。這裡譯為「改正」的希伯來文,是一個很強烈,且具有啟發性的字眼。修正好你們的行動、作為,使它們健康、使它們好看。這就是改正的意義。改正你們的「行動」,就是指 孌生活申的習慣、方向,就是你們一向行走的道路。「作為」是指積極的動作,不單單是習慣上的態度、方向、路徑,而是由這態度、方向、路徑所產生出來的實際上之活動。

早先,耶利米曾經站在王宮的門前、指責他們的愚昧︰不要一再呼喊說,耶和華的殿,要改正你們的行動作為,你們要借著施行公平和公義,拯救被搶奪的脫離欺壓人的手;你們要改正你們的行動作為,不要再跟從假神,乃要跟從真神。

「聽從耶和華你們神的話。」

最后,我們來到這一個對全國發出的呼召最中心的一件事︰「聽從耶和華你們神的話。」這句話難就難在于它太淺顯易懂。還是讓我們的想象力來助我們一臂之力吧﹗回到猶大去,回到當時那個世代的氣氛中去,仔細聽。這個人沒有別的話說了。他從事這一份職事已經有長久的時間了。他說了一些令人震驚的話,他說這聖殿要被毀滅,他說這座城要成為荒場。現在,他要接受審判了,他再一次對他們提出呼吁,事實上,他是對他們宣告,他們這國家的麻煩,是出于他們只有專注于別的聲音,而沒有聽從神的話。

多少時候,這世界需要神的話,可是卻聽不到。然而神的話不斷在發出聲音。「神既在古時借著眾先知,多次多方的曉諭列祖,就在這末世,籍著 兒子曉諭我們。」惟有列國都聽到 兒子的聲音,並且順服,不然他們的問題無法解決,他們也無法從混亂中重建秩序。

對于列國,他們所需要的是聽到神兒子的聲音,但是對于那些自稱為基督教國家者,他們所需要的,乃是這聲音所傳出的呼召︰改正你的行動,就是你生活中的習慣、路徑、方向;改正你的作為,就是你與四周那些有需要的人所發出之呼聲的態度。你要以實際行動,順服耶和華,照 的話語去行出來。

假如我們照著去行,結果會如何?那時耶和華你們的神「就必后悔,不將所說的災禍降與你們」。這不僅僅是象征性的說法。不要管他的解經者如何說。這句話不是象征性的話,這是敘述一個事實。耶和華就必后悔。這裡「后悔」一詞並非表示改變心意。我們不要誤解了先知的意思,所以,要先明白這個詞的意思。這個詞的原意是「嘆息」。耶和華「就必嘆息」。不過,我們也必須考慮到這個詞的用法。使用這個詞的時候,所描述的對象必須先有悲傷的心。嘆息是表達他的傷心。而使用這個詞的時候,通常都是在嘆息中為他所嘆息的對象采取某種行動。所以,這個詞所表達的,不單單是嘆息,也不單單是傷心,並且也包括了由傷心而產生的安慰。

這裡這個動詞的形態是「反身」的,耶和華必「后悔 自己」。這裡所表達的意思是,當一個民族聽從了神的聲音,改正了他們的行動和作為,回轉歸向神,那時神就會嘆息一聲,松了一口氣, 不必再憂傷了,因為這個民族已回轉歸向 。也許有的人聽得有點不自在,但是不要怕這樣的解釋,我們是從人的立場來了解這句話。耶和華「必后悔 自己」。不單單是改變了 的心意, 要改變 的動作,因為 的心意不會改變, 的心意永遠都是憐憫、愛心、恩慈的。神內心最高的愿望不是擊打,而是醫治;不是傷害,而是賜福。人若背向 ,那么他們是自己編織鞭子,自找苦吃。但是,當他們回轉歸向 , 就后悔 自已。這裡啟示了神內心的憂傷,神看到人或一個國家悔改時,就松出了一口氣的嘆息。這裡也啟示了由憂傷所產生的行動,就是醫治、安慰那些回轉的人的行動。在聖經中,不論新約或舊約,再沒有任何一個字比這個字更偉大。改正你們的行動作為,聽從耶和華你們神的話,神就必后悔 自己,不將所說的災禍降與你們。 要從哀傷發出行動,要阻擋一切朝著你而來的邪惡勢力。 要拯救你、醫治你,把你帶回到 面前。

在結束本章之前,讓我們把這裡所思想的一些內容綜合起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國家的災難是神所定的,也永遠都是這個國家犯罪所帶來的后果。

但是,懲罰的作為,對神而言是一種「奇怪的作為」(strange act,中文聖經作「非常的工」),這個說法不是我自己發明的,我不敢。這是以賽亞說的。當時那些被濃酒醉得東倒西歪的人譏誚他說,他要將知識指教誰呢?他竟命上加命、令上加令、律上加律、例上加例,這裡一點,那裡一點。先知回答了他們。最后他告訴他們,神必定要叫審判臨到他們,他稱這審判為「神奇怪的作為」。因為這樣的作為並不是出于神的本性。 心底深處對世人、對國家的旨意並不是這樣。「 並不甘心使人受苦。」這是耶利米在哀歌裡面說的。把這節經文譯得更淺白一點,「 從心底不愿使人受苦。」 的心根本就不愿意這么作。所以,人一回轉歸向 , 就嘆口氣,后悔。我們如何才能逃脫神所定的災禍?就是直接回轉歸向 ,那時 就必后悔。除非人回轉,神才能段悔。

所以,人所迫切需要的是甚么?耶和華的話。只要一個國家尋求神,愿意明白 的方法和旨意,使自己的處世原則以及自己的生活符合神的標準,那么這個國家就有希望得醫治。假如這個國家拒絕那話語,不肯聽從;或是聽是聽,卻不順從,那么這個國家最終的災難必不可避免。 《摩根解經叢書》

捌 一位受人注意的人物(廿六至廿九章)

我們已經看過那些非常清楚顯示耶利米自覺與當日宗教體製不協調的章節。我們現在于廿六至廿九章看見同樣的問題戲劇性地從耶利米生平眾事件中顯示出來,就是由一位傳記作家,大概是他的秘書巴錄,為我們記錄的那些事件。我們不再聽到耶利米談論那些『先知』的事。我們現在看見他在聖殿中與他們之一,就是從基遍來的先知哈拿尼雅攤牌(廿八章),並且用外交事例去函給被擄于巴比倫的人,以抵消其他先知給他們的勸告(廿九章)。有大 人物在這幾章中時而出現時而消失。其中多人在他們的墳墓中必定轉而想到他們如今被人記起,只因他們的道路與一個被他們指為賣國賊和傳異端者的道路相左。本丟彼拉多同樣驚奇地發現自己被人想起,因為在他作猶大巡撫時耶穌被釘十字架。

又是不受歡迎的講章(廿六1-16)

在七章一至十五節我們見到一篇不受歡迎的講章,是耶利米在耶路撒冷聖殿那裡講的(請參不受歡迎的講章Ⅰ\cs16{\LinkToBook:TopicID=137,Name=不受歡迎的講章(Ⅰ)(七1-15)}及不受歡迎的講章Ⅱ{\LinkToBook:TopicID=138,Name=不受歡迎的講章(Ⅱ)(七1-15)(續)}的注解)。廿六章一節指出那篇講章的日期為『約雅敬登基的時候』。這是對約雅敬于主前六○九年秋天登基與主前六○八年新年開始這期間的專門用詞。在這兩篇記載之間有許多微妙的分別,但最主要的差異在于這篇記載把注意力從講章的內容轉移到它引發起的反應之上。在聖殿的門口傳講聖殿和城的毀滅必招致強烈的反應。反應來了,暴民動亂起來,由『祭司和先知』(第7節)的宗教體系煽動,幾乎引致一次私刑。他們向他高叫道︰『你必要死﹗你為何托耶和華的名預言,說︰「這殿必如示羅,這城必變為荒場無人居住呢」?』(第8-9節)。他們並不是真正問︰『為何?』他們對答案不感興趣。他們已經下定決心,認定耶利米是對公眾的威脅,必須把他除掉。

這種態度並不罕見,尤其是在宗教的爭論上。我們有時會遇到一些人,他們所持的見解是我們視為無恥的。我們問他們『何故?』但我們對他們的答案並非真正感興趣。我們已知道他們是錯誤的,而且沒有甚么可以說服我們作不同的想法。封閉的心靈在宗教圈子裡最顯而易見,而且特別在那些最大聲宣稱說他們是真理的追隨者之人中更明顯。我們往往都怕聽那真理。

但耶利米之講章引發的反思並不一致。耶利米因『首領們』(第10節)的干涉而未遭那行私刑暴眾之毒手。那些朝廷官員和政府當局既聽見那騷動,便加以干涉,並在新門口,就是進行正式訴訟的地方,致力謀求公平的審訊。祭司們和先知們帶頭起訴,並要求把他們清楚視為說假預言的人處以死刑(參申十八20)。他們針對他攻擊耶路撒冷的觀點,卻巧妙地避免提及任何有關悔改的呼吁,這是他這篇講章中主要的元素(第13節)。斷章取義或偏引,乃是每一時代宗教和政治煽動家慣用的手段。

耶利米在辯護時(12-15節)並不企圖否認他所說的,但聲言所說的是憑 耶和華所賜的權柄。然后他表示自己服從法庭的司法裁判,不過警告他們有定無辜為有罪之虞。法庭宣告他無罪,承認他為真先知的自稱(第16節)。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整件事的中心是一個人;在他周圍有不同的 體,每組人都有他們自己的既得利益──宗教當局力求使一個麻煩的先知收口,政府當局要保持法紀和秩序,永遠都搖擺不定的暴眾,一分鐘前咆哮要流人血,下一分鐘(參16節)又擁護宣告他無罪的裁決。這個故事在另一個人之經驗中重演,因別人對 所持的不同態度,最終引致 被釘十字架(參可十四至十五章)。

三位先知──三種反應(廿六17-24)

正如耶利米在付出代價后所發現,作耶和華的先知是要冒生命的危險,且不保証一定成功,他亦無法知道聽眾將作甚么反應。現在詳加說明三種不同的反應。

(一)為了辯護無罪釋放的判決,有些長老引述摩利沙人彌迦的事例(17-19節),他是耶利米以前幾百年與以賽亞同時代的人。他傳的信息在某些方面跟耶利米傳的信息同樣嚴厲而且毫不妥協──而且十八節引用彌迦書三章十二節的經文來支持這一點。但無人嘗試令他緘默。誠然,權貴的反應,以希西家王為代表,是剛好相反的。這個標準顯示我們知道以色列民的歷史是何等的少,在列王紀下十八至二十章和歷代志下廿九至卅二章有關希西家在位的記載也是難以協調的。雖然兩處的記載都描述希西家是一位改革的王,但二者都沒有將改革的功勞歸于諸先知的影響,也沒有提及彌迦。但彌迦在這裡被描述為先知,他對聖殿和耶城所說嚴厲的話是受到人注意的;而且因為那些話引起積極的反應,他所傳災禍將臨的信息便得以避免。耶和華『就后悔……』(19節),就改變了 的主意。(關于上帝對人民之態度被認為有賴于人民對 之反應的說法,參不受歡迎的講章Ⅰ{\LinkToBook:TopicID=137,Name=不受歡迎的講章(Ⅰ)(七1-15)}及不受歡迎的講章Ⅱ{\LinkToBook:TopicID=138,Name=不受歡迎的講章(Ⅱ)(七1-15)(續)})。

(二)另一位先知烏利亞來自基列耶琳(在耶路撒冷西北約八哩),是示瑪雅的兒子,他就沒有那么幸運(20-23節)。關于烏利亞,除了這幾節以外,別無所知。在這裡提及這件事與這篇聖殿講章無關,它大概發生于約雅敬在位后不久。烏利亞像耶利米一樣,在發生了同樣令人不快的預言性事件后,便逃往埃及,他從那裡被引渡回來︰引渡逃犯條款在古代近東的條約文件中並不罕見。他受到即時的裁判,並且在耶路撒冷公開處決了。在這裡提到亞革波的兒子以利拿單是那引渡團的首領(第22節),在卅六章他又出現,為同情耶利米的朝廷官員之一,警告耶利米要躲藏起來,而且力勸王不要燒毀耶利米口授巴錄所寫的書卷(卅六11-19,25)。我們從少量有關他的資料知道他似乎像許多其他政治家一樣,準備本乎自己的良心議事論事;當問題仍在研討時,他確實也采納不流行的意見,但當局一旦有了決定,他便看風轉舵了。他是作識時務的公仆的好料子,但不是殉道士。先知要不畏縮而且要堅持跟王對立,作一個先知的結果也可能是致命的。

(三)那么,為甚么耶利米在約雅敬王的手中沒有遭到烏利亞同樣的命運呢?他有居高位的朋友,尤其是沙番的家庭,他的兒子亞希甘用他的勢力保護他(24節)。他可能在爭取無罪釋放的判決上,發出了有力的意見,或者他可能采取了一些行動,在判決后確保耶利米個人的安全。同一家庭的其他成員在耶利米有困難時也同樣施以援手(參卅六11及以下,卅九14,四十5及以下)。

耶利米因此得以生存;他不像彌迦一樣受人注意,也未像烏利亞一樣殉道──他不受注目地生存下去(許多先知都遭遇到的命運),直到為時已晚,他徒然抗議的那些政策已引致國家遭遇災禍。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