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聖經


【聖經的啟示前後一貫】我們都曉得,神在聖經中的啟示一直是相符、一致的。它如何起始,一路之上也如何,結束也如何。從聖經開頭直到聖經末了只有一條線,一個流,只啟示一件主要的事。比方說,在聖經頭兩章裏有生命樹,到末了兩章又有生命樹。如果你仰望主的光照,幾乎你在聖經各卷中都能看見一件主要的事,就是生命。


【舊約是新約的圖畫】在新約未立定成就之前,神立過一個舊約。為甚麼祂要先立一個舊約呢?因為新約裏一切的事物都太奧秘、太抽象,如果神即刻一個新約,人既無法接受,也不能明瞭。神就先來教導我們,如同幼稚園的教師教導兒同一樣。譬如,還沒教兒童認識『狗』字之前,教師先給他們看一張『狗』的圖畫。這樣,他們先有了圖,再認識字。照樣,神也先給我們一張圖畫,然後才告訴我們那真實的東西。舊約是一幅圖畫。


【新約的實際,重於舊約的影兒】在舊約中都是以影兒出現,現今在新約裏,我們所有的不再是影兒,一切都是實際。這就如我沒有見你之前,先寄給你一張照片,這照片雖然很像我,但還不是我自己,不過是我的照片而已。當我親自來看你的時候,我的出現就代替了那張照片。如果我? 茪F,你不理睬我,卻重看我的照片,豈不愚蠢至極。


【使徒行傳是福音和書信的橋樑】福音書和書信之間,有一本使徒行傳;行傳是一個橋樑,把人從這一岸帶到那一岸。福音書是這一岸,書信是那一岸,當中的橋樑就是使徒行傳。主耶穌原是神的話,現在祂變作生命的靈。在福音書內祂是話,現在經過行傳的橋樑,到了書信的這一岸,都是靈。


【舊約和新約口吻不同的原因】舊約先知的話都是神的口吻。舊約是神的靈降到人身上,用人作一個器皿,正如神的靈降在驢子身上,用驢子作一個器皿來說人話一樣。這是舊約的原則。舊約的原則沒有神人調和,只有神降在人身上,把人當作一個口,當作一個器皿,當作一個喇叭。但新約不同了,新約是神進到人裏頭,來與人相調成為一個。所以新約的書信,沒有一本是神的口吻,本本都是寫書者的口吻。雖然是寫書者說的話,可是就是神的話。因為在新約的時候是道成肉身的原則,是神調在人裏頭的原則。


【舊約是新約的豫表】在聖經裏,凡新約中屬靈的事實,在舊約裏都有豫表。就如同老師教學生,怕學生不明白文字,所以就用圖畫來示意。讀文字不明白,看圖畫就清楚了。感謝神,神的教授法也是這樣。


【聖經是純淨的靈糧】嬰孩若吃了不純淨? 漱D便會生病。有些嬰孩是吃母親的奶的,母親生病的時候,她的奶便不可以給嬰孩吃。世上有許多書籍不是純淨的,只有聖經才是純淨。


【聖經也告訴我們將來的事】很多人以為聖經是一本落伍的老書,說它已經過時了。他們說:「聖經適用於『黑暗時代』,它雖然有一些很不錯的故事,然而並不適用於現代。我們現在是站在一個很文明的時代,人類沒有這本老舊的書也可以過得很好;我們已經長高,穿不下那件舊衣服了。」他們覺得這本書太舊,已經沒有用處了;可是,你能說太陽已經照耀這個世界很久,已經太老了,過時了嗎?你能夠說,我們已經發明煤氣燈、電燈,已經有更好的光源,我們蓋房子時再也不需要開窗子了嗎?人類的確發明不少新東西,所以我要勸告大家:如果你覺得聖經實在太老舊,應該淘汰的話,那麼,你蓋房子時,一個窗子都不要裝,只要裝電燈和一些新產品就可以了,因為你所渴望的就是如此。人們評論聖經的口氣,似乎顯得他很懂聖經,其實他所知很有限。報紙告訴我們的是每日所發生的事,而聖經告訴我們的卻是將來要發生的事(約十六13) ─ 這豈不是最新消息嗎?聖經提供的「新聞」,乃是將來必要發生的事,這比我們每天所看的報紙更新鮮。


【聖經使一個小偷變成牧師】這是一位? 刋磢狙v的見證:在某一週末,有一間神學院遭小偷光顧,這時正好有一位前往教會實習的女學生,因遺忘東西而返回宿舍拿取,才一開門就看到一道黑影,這位小偷和女學生各自嚇了一跳,緊張之下的女學生竟然說:『喂﹗這個也給你。』就將手中的拉鍊聖經遞給小偷。小偷以為是皮包,拿了就離開。後來這位女神學生畢業且服事一段時間後,嫁給了一位牧師。婚後有一天她正在整理牧師的書房時,發現書櫃中有一本突出的書籍,她順手抽出來一看,竟然是她學生時代交給小偷的那本聖經,她心中十分訝異與納悶,等她先生談訪回來,經瞭解詳情才知道她的丈夫原來就是當年的小偷,很奇妙的是當天那本聖經的小夾繩,正夾在以弗所書第四張廿八節,這位小偷看到『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這段經文,不但深受感動且無法忘懷,就到教會情教牧師,並因而信主奉獻為主傳道。―― 施達雄《實用講道法》


【最好的證明】已故的戈頓弟兄曾說:「聖經絕對無誤的最佳證明,即我們已經證實,它是一本可加實驗的書。正如一枚錢幣可以買到和它等值的東西,同樣地,聖經上的豫言和應許,對那些忍受痛苦來證實它們的人來說,也一樣會兌現,如果它們一時還沒兌現,那很可能是時機尚未成熟。有許多基督徒已證實了聖經的? u實性,所以他們無保留地信靠聖經上所預言的新天新地,及未為人知的生命領域。」


【毀掉他所不喜歡的】據說多年以前,有一位富商到英國,看中了一台高性能的顯微鏡。從鏡片望下去,可以研究晶體及花瓣,望著它們細緻的結構美,他簡直是嘆為觀止,就決定買一台帶回家。他非常欣賞地使用這台顯微鏡,直到有一天用它來檢驗他預備吃的晚餐。令他大吃一驚的是,他發現有些小生物在裏面蠕動。由於他特別喜愛這種食物,竟不知如何是好。最後,他的結論是:唯一解決他進退兩難的就是毀了這台顯微鏡,因為它使他發現這令人惡心的事,所以他將這顯微鏡摔得粉碎!

你或許會說:「好笨喔!」但許多人以同樣的態度來對待神的話。他們討厭它,想擺脫它,因為聖經將他們邪惡的本性顯露出來。


【千萬不可拿走聖經】羅傑每次講道,聽者極眾。一日,講人忽略聖經。說時好似替神對人說:「我把聖經交託你們好久,你們輕看它,甚至上面滿了塵土,結了蜘蛛網。你們就是如此看待我的聖經麼?好!我不再把它留給你們。」說完,他就拿起聖經要走的樣子。立刻他又替人回答主,跪下哀哭,流淚求道:「主阿!你無論向我們作甚麼都可以,千萬不可把聖經拿走;殺我們的子? ],燒我們的房子,毀我們的財物,都可以;只求你把聖經給我們留下。」然後,他又彷彿替神對人說:「既然如此,那我再試你們一些日子,還給你們這本聖經,看看你們到底怎樣用它,是否更愛它,按照它的話去行?」這樣,聽眾多半都哭起來。講完出門,看見顧溫博士伏在馬頭之上,哭了半天,方纔上馬回家。


【空白聖經】羅傑是英國著名的傳道人。他說:「一天我在家中,打開聖經一看,全是空白的紙,文字一點也沒有。我很希奇,就去鄰居那裏,看看他們的聖經,也是空白的。當時基督徒大亂,因為世界所有的聖經全都變成空白。神將祂賜給人類最寶貝的話收回去了。各處尋求熟習聖經的人,請他們將所記的寫出來,湊齊也不夠數。信徒大都懊悔平時沒有詳細查讀,有的甚至哭泣。信徒們就懇切求神,仍將祂的話賜給人。當我心中最難受時,忽然醒來,原是一夢。晨光由玻璃窗射進屋內,看見聖經擺在桌上,急忙下去,打開一看,只見一字不缺,我就流淚感恩,虔誠讀它。」


【要相信全本聖經都是神的默示】有一次,某鄉間的一個瓜農,為了防止附近一群孩子偷吃他的西瓜,苦思了好幾天,終於想出了一個妙計。他在西瓜田中樹了一個牌子,上面說:「田中的一個西瓜有毒」。第二天,當他上市場去以後,那? @群孩子禁不住香甜的西瓜的引誘,又來「光顧」瓜田。等他們走到田邊,看到農人所樹的牌子時,使他們大失所望。正打算離開的時候,其中的一個孩子忽然想出一個捉弄人的詭計。他在口袋裏摸出了一枝筆,把木牌上的字稍加修改,然後高聲大笑,結隊離去。

農人回來以後,發現木牌上的字已經被人塗改過了,現在上面說:「田中的二個西瓜有毒」。這使得瓜農極度困惑。完了,現在整塊田的西瓜都不能吃了,因為他不知道那兩個西瓜是有毒的。

我們對於聖經的態度就像這個比喻一樣,假如我們不相信全部的聖經是神所默示的,而認為某一部分並不重要,這樣,我們便中了魔鬼的圈套,別人會告訴你其他部分也不重要...以此來分化你對聖經的尊敬以及嚴肅的態度。在這個比喻中,無論農人或那一群孩子,都不曾把西瓜弄成有毒;同樣的道理,整本的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其中的每一部分真理。


【加爾博士利用花生】黑人科學家加爾博士,自幼生長在美國南部,常勸黑人同胞,除了種棉,再種其他農作物。這樣,若是棉花歉收,不致完全失望。後來終於說服他們,種植花生。出乎意料,花生收成太好,除了食用,剩餘甚多。他們便去請教加氏。加氏是個虔誠的? 繴寗{,便去求神賜他智慧,叫他知道如何利用這些花生。神垂聽他的禱告,叫他發現,花生不但可以榨油,還可作麵包、咖啡、雪糕、牛奶、假漆、染料、藥品等等百種以上的用途。後來他應邀出席美國國會的一個特別會議。主席問他:「加爾博士,你怎能發明這許多東西呢?」加氏回答說:「我是從一本古書上學來的。」「甚麼書呢?」「聖經。」「聖經裏面論到有關於花生的事麼?」「沒有,但是聖經叫我認識了那位創造花生的神。我求祂賜我智慧,祂便指示我怎樣利用這些花生。」


【大詩人之伴侶】英國大詩人高林先生,晚年出去旅行時,只帶著一本新約聖經。有一位朋友,打算知道這麼一位大文豪出外旅行,要帶些甚麼東西。就問詩人,詩人答道:「只帶一本書,這是世界上最好的書。」說著,把那本聖經,由衣袋內取出來,給他的朋友看道:「就是這本書。」


【有完全生命的書】若聖經如同一堆收聚的寶石,那你可以揀選好的,把不好的放在一邊。但是聖經卻如同植物,各部都有生命的聯屬,凡尊重生命的,都不忍去掉或添上一些。人可以將頭髮及指甲割掉一些,而絕不會害及生命。但各肢體皆有生命的聯屬,若你將我的小指砍掉一個,雖然我仍能活著,但是少了一指就成了不完全的人。聖經也是如此。它? O一個身體,藉著一位聖靈而寫,都是神所默示,有完全的生命。(現在有自命為新派的,竟把聖經中許多要緊的道理取消,說它是不合科學的)。


【世界上只有一本書】瓦特哈他爵士,臨終時對他的女婿說道:「從那本書裏唸一段給我聽。」問道:「那本書?」爵士答道:「那本書?世界上只有一本書──聖經。別的書不過是斷簡殘篇;惟有聖經是一本完全的書。它的光輝能照耀在墳墓裏,把已死的人,引到永生。」


【讚詞】波特柯說:「若全世界的書被燬,只留這一本聖經就夠了。」赫馬太爵士說:「這書中充滿了光明和智慧。」米羅敦說:「讚而愛之,因其中有極清楚的真理。」大發明家愛迪生說:「我介紹人讀這書,因它可使人生快樂。」周威廉爵士說:「聖經比世界所有的書,包含更深奧的真理,更純潔的道德,更要緊的歷史,更美妙的詩詞及口才。」赫曼夫人臨死時,能背誦以賽亞全書。大哲學家羅克說:「聖經內有永生之道,新約內更多;神是著者,救恩是題目,全篇都是真理,毫無一點錯誤。」(可是一班無知者,多看不起聖經)。


【稀少了】法國大革命以後,有人在法京巴黎各書舖中,尋找四天之久,並沒買著一本聖經。(現在卻無處沒有聖經)。


【全然可靠的聖經】有一個人住在? 穫貜灡q,訂購一個高品質的氣壓計,當運送到家時,發現指針不動,而停在「颱風」的位置。然後,那個人拿起氣壓計搖一搖,指針仍指著同樣位置。所以他坐下來寫了一封激烈的信給他購買氣壓計的商店。

隔天早晨,他在往位於紐約市的辦公室途中,寄出那封信。就在當天午後,一陣颱風侵襲東岸。當晚,他回到長島,發現氣壓計連同他的屋子都不見了。

對於未來,有一個更精確的指示器,它比任何氣壓計更可靠,更確實,但我們往往不當它一回事的,那就是聖經。神永恆的話語是永不會錯的。


【聖經上的數字】有人曾用六個月的工夫,每天花一小時來查考,統計聖經的數字。根據一九二六年美華聖經會出版之「上帝」版官話和合聖經本計算:舊約有九百二十九章,二萬三千一百七十九節,共七十萬零六千八百七十五個字。新約有二百六十章,八千零四十節,二十二萬四千八百二十三個字。所以新舊約共一千一百八十九章,三萬一千二百十九節,九十三萬一千六百九十八個字。平常的英文聖經計有三百五十六萬六千四百八十個字母,八十一萬零六百九十七個字(中文聖經比較多十二萬一千零一個字),三萬一千一百七十五節(中文聖經比之多四十四節)。論節數:最多的是詩篇,共二千四 百六十一節。最少是約翰二書,共十三節。有三卷書節數相同,皆是一百零五節;即彼得前書、約翰一書和彌迦書。猶大書和腓利門書亦相同,都是二十五節。論字數:最多的有三卷書:即詩篇(五萬六千三百八十二個字),耶利米(五萬零九百一十四字),創世記(四萬五千零八十一個字);字數最少的是約翰二書,共二百九十九個字。中文聖經和英文聖經中間的一章,皆是詩篇一百一十七篇。但論到中間的節卻不同,中文的在詩篇一百零四篇三節,英文是在詩篇一百十八篇八節。中文聖經中心的兩個字是在詩篇八十五篇十節第十二、十三兩個。─ 張郁嵐‧林元度《造就故事》


【新約與舊約的關係】新約是連繫舊約的,更是特別關係舊約中的兩個約,即亞伯拉罕的約和大衛的約。前者是關係萬民救贖的約,是以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經過擺上、復活作預表的;後者是國度的王約,是以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王為預表的。我們的主,是耶穌,也是基督;是我們贖罪的救主,祂也是在我們身上執掌大權的王。新約是應驗了舊約,是成全了亞伯拉罕的約和大衛的約。─ 謝模善《新約全書釋義補編》


【要認識聖經,須先認識神不改變的特性】我們和聖經的銜接點是「神」。神將祂的話(聖經)賜下,讓祂的靈住在我們心中,要我們藉著祂的 話、祂的靈來認識祂。而神跨越了時間與空間,祂是永不改變的。聖經時代的神,也就是我們這一時代的神。因此,若能認清神不改變的特性,我們就能藉祂的話躍入實際的屬靈活動中,而與聖經人物共同經歷與神同行的奇妙滋味。神永不改變的神性,可由下列幾個角度解明:

(一)神的「生命」不改變(詩一百零二26~27):創造者和受造者之間最重要、最基本的差異,就是受造物有改變的可能,而創造者永不會改變。祂永遠存在,總不改變。祂的生命不會變老、變衰微;不會加添新力,或失去元氣;不會隨時間變得更強壯,或更軟弱,或更聰明。祂自始至終是位完全的主,祂自己擁有無窮生命的大能。

(二)神的「性格」不改變(出卅四5~7):一個人一生中,口味、外貌、脾氣可能前後會十分不同。一位慈藹溫和的人可能變得辛辣狡詐;一位好心的人可能變得冷酷無情。但神的性格不會改變,從前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亦如此。我們的神既與聖經中先賢的神性格完全一致,他們在神面前的態度實足以作為我們的借鏡。

(三)神的「真理」不改變(賽四十6~8):我們都有不能持守自己的話的經驗。有時是因為我們的想法改變了? A那些話已經不能代表我們;有時是因為事實上有困難,使自己的話無法實現。但是神的話卻不同。祂永遠堅立,永遠代表祂的心意,祂不會改變思想,以致要修改所說過的話;也沒有任何環境難倒祂,使祂的話不能達成。神向聖經時代神子民所發的,也是向我們發的命令。

(四)神的「方法」不改變:神工作的目標和原則恆常不變。因此從祂對待聖經中各人物的看法,我們能明白祂現在對待我們的原則,讓我們循著祂的法則活在祂面前,進行祂的工作。

(五)神的「目標」不改變(詩卅三11):神絕不會推翻先前的判斷,改變行動的計劃;祂也不需如此,因為祂的計劃是根據對一切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事的知識與主權而定的。絕不可能有突發事件,或逆料之外的發展,使祂吃驚而改變目標。

(六)神的「兒子」不改變(來十三8):祂當日如何對待祂的門徒,今日仍然如此對待祂的僕人。

因此,當我們翻開聖經,我們不是進入古代中東神祕的荒漠、宮廷、田野或京都,而是彷彿進入神的殿中,在那裏與先聖先賢一同事奉這位永不改變的神。─ J.I. Packer《Knowing God》


【 要緊的是那些皮卷】「我在特羅亞留於加布的那件外衣,你來的時候可以帶來,那些書也要帶來,更要緊的是些皮卷」(提後四13)。保羅是在羅馬監獄寫這封書信給提摩太的,那時他正等候著判決的執行。他所要的三樣東西是:(一)他的外衣,(二)一些書,(三)尤其是那些皮卷。獄中的保羅在肉身上的需要──一件外衣,精神上的需要──一些書,更要緊的是心靈上的需要──那些皮卷。皮卷是寫靈性方面的文字用的,材料為羊皮。皮卷與一般的書不同。皮卷也許是一些已經完成的新約聖經的抄本,或者是保羅自己所寫的書信,反正皮卷上的內容是和聖經相關的,保羅纔至於說皮卷是「更要緊的」。他希望多一件外衣來禦寒,有一些書來滿足他精神的需要,但他尤其需要聖經!保羅把靈性上的需要排在精神與肉體需要之上。要知:生命糧儘管多吃,決不致鬧肚子。─《清晨露滴》


【心書】一個目不識丁的人,誤將新舊約聖書的「聖」字,讀作「心」。聖書變成心書,大概古昔詩人的意思,也必定是這樣的,因為他在詩篇一百十九篇一百十一節說,「我以你的法度為永遠的產業;因這是我心中所喜愛的。」


【短少的二十四小时】英国天文学家包爱文爵士是位天文学家,但是不信耶稣 ,专门研究太阳系的循环时间与周期。一天,忽然查出太阳系的循环当中,短少了整整廿四小时之久,使他觉得真是茫然莫解。于是定下许多虚构,欲证其理,然而总是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又有一天,这位天文学家和其同事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劳得先生以及其他虔诚信神的教授,研讨短少二十四小时的原因,并且辩论圣经是否都是神的默示。他们便对这位天文学家说:「请你从头查读圣经,看看圣经能否说出你所核算的缺短的时间。』这位天文学家便起首查读,果然在约书亚记第十章中找出解答,但是核对算式数目只能补上二十三点二十分钟。还差四十分钟。于是他又怀疑圣经,恐非神的默示。他又约同特劳德教授再查圣经,查出经上所记只系『约有一日之久。』『约有』二字证非整整二十四小时,&# 39047;释天文学家的怀疑,继续再读圣经,读到以赛亚书第卅八章,神允希西家的祷告,日晷后退十度,作为兆头。十度恰是四十分钟,与约书亚记第十章所短的时间合算起来整整二十四小时。天文学家包爱文先生就在此时低头祷告说:『主阿!我信了。』


※ 主的話是活的,是種子(彼前一23);種子含有生機,包羅豐富的東西。但如果將它置於不能生長的環境,就仍是一粒種子。


※ 西方社會有句話說:『聖經是全世界銷路最廣、讀者最少的一本書。』


※ 『聖經』英文作Bible,是從希臘文Biblos引申而來,它的意思是『獨一無二』。雖然現代有許多新事物出現,但是無論怎麼新,總不裏開這本獨一無二的聖經的範疇。